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3《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3《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教案

资源简介

授课年级:七年级(下)
教材版本:人教版新目标
课题名称: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授课教师:
工作单位:
生物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教学设计
课 型 探究体验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课后阅读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建立起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的意识,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循环路径,但是对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还存在一定的疏漏,而且也没有真正认识到血液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所以本节课以课后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层层递进、不断完善的探究历程,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络。
针对本节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切实探究上,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逐渐的理论完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任何科学的发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都包含了无数科学家的牺牲,从而更加敬畏知识、尊重科学,也将学到的科学家的品质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梯度性、渐进式地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再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动画展示、学生合作实验等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以期达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的目的,让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融入到课堂中,享受课堂上知识带来的冲击力和主动获取知识带来的幸福感。
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分组探究科学家发现血液循环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探究思路后,就能更加体会科学探究道路上的艰辛和坎坷。在发现过程介绍之后再次复习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血液循环的意义,则将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一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核心考点)。过程与方法:
1、血液循环发现过程中提高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核心考点、能力提升点);
2、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提升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们的智慧力量,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培养核心素养);
2、感悟科学探究路上的艰辛,认同血液循环的发现对人类疾病治疗和保健的意义(能力提升点)。
教学重点
1、提高全面、辩证分析问题并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探究道路上的所思所悟,并能将精神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难点
辩证看待血液循环发现过程中科学家观点中的贡献和缺陷之处,并试图找到修正方式。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演示实验法、动画视频法、实验体验法、图片法、比较法、列举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情景剧演示法、同伴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具准备
新鲜猪心脏、实验所用绷带、安全的取血针;
教学所需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等。
教学策略与总体设计意图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设置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理论知识之后,所以通过“红细胞的旅行”,很容易导入新课。血液循环理论发现史展现了许多的探究活动,最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所以本节课以血液循环发现历程中的8个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主线,遵循科学家的探究思路,以问题驱动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每一个观点的贡献、缺陷及如何修正,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把学生完全带入当时的环境背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进步道路上的艰辛和坎坷,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不畏艰险的情怀。在最后又由血液循环意义的上升,来提高学生关注血液循环、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的意识,这也是初中生物课程一直致力于实现的最终目标,这样就从探究历程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切实意义,再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展示,进一步升华课堂主题。
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实验演示、视频动画、学生实验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与发展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人们的意识领域限制的,从而体会到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探索者的辛勤劳动,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生物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阶段
提前录制了新鲜猪心的解剖实验,课堂四人组血管结扎实验的绷带,取血针。
(一)说故事“红细胞的旅行”,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由提问“大家喜欢旅行吗?”导入红细胞也喜欢旅行,今天我们就随着红细胞一起领略一下人体的奇妙。教师以红细胞的口吻完成旅行过程,提问:本次旅行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这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血液循环。但是在2000年前,血液循环却是未解之谜,有无数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问“如果你是科学家,要证明血液循环要从何入手、如何实现呢?”学生讨论回答,师生评价总结从心脏和血管入手,可以通过解剖、结扎、灌注等实验方法进行。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认真看,引出让我们穿越到2000年前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探究吧。
学生活动
关注红细胞的旅行路径,回顾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并理解循环的真正意义。通过4人组讨论实验的切入点和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项度,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血液循环的理论引出发现的不易,借助学生合作探究初步理解科学进步道路上的不易。教学目标的出现遵循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目标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提高30%的教学效果。
时间预设 3分
(二)血液循环的发现历程
教师活动
告知学生我们会介绍8个在血液循环发现史中有代表性的观点,针对每个观点,同桌快速交互,找出此观点的贡献、缺陷及如何修正,以教室4大组学生为单位,看哪一组为我们的贡献最大,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动力。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在接受新观点的同时合作分析出观点的贡献和缺陷之处,并提出符合实际的修正方法,通过具体的探究流程来提高学生抓重点问题的能力。
知识内容
1、我国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记载:“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肯定了在血液运动过程中心脏的重要作用,也有了初步的循环意识,但是描述属于人类意识范畴,缺乏实验依据。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①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②心脏给血液加热;③动脉里充满了空气;④心脏产生 “元气”;⑤静脉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有时向心脏流入,有时从心脏流出。再次肯定了心脏的重要作用,但是“空气、元气”等说法没有依据性。
3、西方的医学,很多是建立在对动物的解剖实验基础上,不断实践、纠正、改善,这些既是对医学的尊重,也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公元2世纪,古罗马医学家盖仑以猕猴为对象,提出“血液潮汐运动”的理论。通过解剖动脉,血管里面是血液;心室中隔上有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
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地双向往复运动。
盖伦肯定了血管里是血液,但是关于心室中隔上的小孔及“生命灵气”等观点是错误的,然而“生命灵气”的说法及认为人体的一切构造和机能都是上帝有意识安排的观点非常符合宗教意志,在2-16世纪长达1500多年的时间里被奉为“圣经”,不可逾越。
4、16世纪中叶,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历时5年出版巨著《人体的构造》,精确描述了人体结构,冲破了以盖伦为代表的旧权威们臆测的解剖学理论,他在
解剖动物时发现,心脏的中隔很厚,血液不能渗透过去,他的理论激怒了教会遭到了迫害,死亡时仅50岁。
5、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1553年出版《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通过肺动脉流入肺部,再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又称小循环。赛尔维特是最接近发现血液循环的科学家,但同样触犯了宗教遭到了残酷迫害,在日内瓦被当作“异教徒”惨死在火刑架上,年仅42岁。
6、1603年,意大利解剖学家法布里修斯公开出版了著作《论静脉瓣膜》,
由于信奉盖伦理论,只认为其功能是阻碍血液的过快流动,以使组织有时间吸收必要的养料,没有真正认清静脉瓣的功能。
7、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1578~1657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被尊称为“近代生理学之父”的称誉。哈维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系统阐述了血液循环理论,是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齐名的科学巨匠。哈维成功的方法一是用比较方法得出血液流动动力来自于心脏,通过10多年对40多种动物心脏的解剖实验,详细论述了心脏的结构、心脏的运动、心脏及静脉中瓣膜的功能。心脏由四腔组成,房室瓣和动脉瓣使得血液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方法二是进行了活体结扎实验,通过用绷带结扎上臂,发现绷带下方的静脉鼓胀起来,说明静脉是流回心脏的血液,而动脉是从心脏流出的血液;方法三是将定量方法引入生物学科,如果心室容量为56.8克,心跳每分钟72次,则1小时由心脏压出的血液应为56.8×72×60=245376克,约245千克,这么多血液在体内必然是循环的。
8、166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用改制的显微镜观察到青蛙肺部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密封管道,使血液在其中循环不息,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设计意图
由于教师根据查找资料从血液循环发现过程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学说或者观点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8种观点,而这8种观点都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再通过2000多年的发现历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漫长岁月甚至倒退的过程,更加体会科学家提出新的学说、质疑旧的学说的不易之处。
时间预设 25分
(三)血液循环的理论
教师活动
将以上8种学说的贡献之处总结在黑板上,学生即可通过黑板总结出血液循环的定义,再播放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基础上更容易接受,紧随其后的检测效果非常好。短时间的强化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活动
观看血液循环动画视频,在感受了理论来之不易的情感下重温知识的内容,会有倍感亲切的感觉,也更利于学生的掌握。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分步检测,再次巩固核心考点,最后再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异同点的对比,总结出两种循环的共同点: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提高了学生区分与记忆能力。
设计意图
血液循环的发现更多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坎坷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也是初中生物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本节课的核心考点还是血液循环的途径,所以采用直观视频、逐步途径、对比分析、习题检测等多种方式来达到攀升强化次数的目的。
时间预设 4分
(四)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师活动
长达2000多年多位科学家的不悔付出,最终阐述清楚的血液循环理论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呢?师出示心脑血管疾病的介绍,生思考。得出如果血液循环不好,我们不仅会僵硬和惧冷,还有产生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其中最为可怕的血栓——造成脑中风与心肌梗塞的主要杀手。进而得出保持血液循环畅通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再给出保持血液循环的方法:1. 获取优质的睡眠,让身心的疲劳完全的恢复;2. 不摄取过量的酒精类饮料与动物性食物;3. 入浴前后与激烈运动后适时的补充大量的水分,帮助细胞浸透;4. 释放或纾解压力,保持轻松的心情。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也会更加引起重视。
学生活动
通过心脑血管疾病的分析得出血液循环如果不好会导致我们生病,理解对血液循环的探究最终意义是为了帮助我们人类治疗疾病、预防疾病、远离疾病,从而对血液循环理论的认识更深一层,更加钦佩科学家的无私奉献。
设计意图
通过与疾病相连,让学生懂得我们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呼吁青少年一定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我们的身体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生活、学习、享受生活、享受快乐、享受健康!
时间预设 4分
(五)我说我做谈收获
教师活动
小组合作以讨论或者情景剧的形式展示:血液循环发现过程中科学家身上展现的精神、血液循环的发现对人类健康的好处;本节课最触动你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分组讨论,不仅可以达到学生间资源共享,还可以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全班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设计意图
通过生生交互,谈各自的体会和感悟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时间预设5分
(六)小试牛刀
教师活动
师出示PPT选择题,由学生手势出示答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友情作业:尝试为家人概述血液循环的发现及你的感悟,既利于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有巩固了本节内容。
学生活动
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检测题。
设计意图
检测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更加有针对性,整体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巩固。
时间预设 2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侧重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们的智慧力量,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感悟科学探究路上的艰辛,认同血液循环的发现对人类疾病治疗和保健的意义,所以整节课都是教师通过引导、通过疏通、通过情感的一步步升华来达到教学目标和课堂意义。从课堂来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也能从相应观点中找到贡献和缺陷之处,并能给出一定的修正思想和修正方法,这些都是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所在。
我认为本节课没有预设到的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期,他们的血管普遍较细,所以绷带扎紧上臂实验中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还有在学生展示环节中,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没有来得及展示情景剧,所以放到了课下进行,而学生的情景剧也没有预想的深刻感人,只是课堂内容的小整合,没有上升到更高水平上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