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下册教案:第4章 第4节 输血与血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下册教案:第4章 第4节 输血与血型

资源简介

第4节 输血与血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
2.说出人体的血量、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解释安全输血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模式
以学导教、三精两清
教学方法
观察、自学、讨论、讲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一)新课导入
1.介绍关于失血死亡的新闻。
1月30日,湖北襄阳市一中学,学生胡某(15岁)与杨某(15岁)发生冲突,胡某被杨某用刀刺伤大腿。案发后,伤者被送至医院后经抢救无效,因失血性休克死亡。
2.提问:受伤的学生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是由于失血过多。
讲解: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与输血有关,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新闻事件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事件,增强安全意识。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血量与输血
提问:失血过多会危及生命,那么你知道吗?正常人体内的血量是多少?失血对人体有怎样的影响?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
学生阅读教材, 尝试回答问题。
讲解:成年人体内的血量大致相当于人体重的7%-8%,请同学们尝试着算算自己的血量。当一次失血超过800~1 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汗等症状。如果一次失血超过1 200~1 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输血。
演示:教师用400毫升的红色液体来演示模拟人体血量及失血量。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尝试回答,并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后完善答案,加深印象,了解血量及输血的必要性。通过血量的演示,让学生对血量有直观、深刻的印象。
环节二:血型的发现
1.失血过多需要输血,那么输血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鉴定血型。
讲解:输血前鉴定血型是现在的常识,但是人类发现血型的道路是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1667年,法国人丹尼斯首次把羊羔的血输给了一个贫血病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输血。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成为人类历史上成功输血的第一例。直到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解剖了几个因输血致死的病人,发现他们血管的某些部分形成血块,堵住了血流。研究时发现人的血清中有一种物质,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他抽取了22人的血,放入编上号的试管,分别进行交叉混合实验。经过反复实验,兰德斯坦纳提出了三种血型──A型、B型、C型(O型)。1902年他的学生迪卡斯德罗医生对155名正常人重复了实验,发现了第四种血型的存在,将它称之为D型(AB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医学家奥登堡根据兰德斯坦纳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将凝集反应应用于输血前的配血试验,只有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不发生凝集的人之间才能进行输血,这一配血试验居然大获成功,挽救了大量伤员。以后随着不断的实践,输血的安全性逐渐提高,到上世纪20年代末,欧洲、北美已普及输血这一医疗措施。
从血型发现史中,你能说一说科学家们具备了哪些科研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聆听、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认同科学家的科研精神,认同科学研究对人类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情感。
2.播放血型鉴定的视频。
观看视频,通过血型鉴定的结果,学生给出血型类型。
【设计意图】用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型鉴定。巩固血型鉴定的知识。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
环节三:安全输血
1.知道了血型,你知道输血有什么原则吗?紧急情况下可以输什么血型的血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万能供血者O型和万能受血者AB型。
2.通过供血者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是否发生凝集反应,得出输血表,需要说明在无同型血并且情况紧急时才可以异型血,输血前需要交叉配型。
学生分析得出万能供血者O型和万能受血者AB型的依据。了解输血前需要交叉配型
【设计意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情况。联系事件,介绍临床上交叉配血,明确输血的原则是同型输血,还要考虑其他血型系统。
3.介绍成分输血。
(1)严重贫血者输入什么血液成分?
(2)大面积烧伤患者输入什么血液成分?
(3)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输入什么血液成分?
学生与旧知识联系,尝试回答。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四:无偿献血
1.医院用于输血急救的血液从哪来?介绍通过输血获救的案例。 学生了解输血的血液。
2.你身边有没有献过血的人?你身边有没有急诊或做手术需要输血得以挽救生命的事例? 学生叙述身边发生的输血得以挽救生命的事例。
【设计意图】学生叙述身边发生的事例,感受输血可以挽救他人生命,为献血做铺垫。
3.介绍我国无偿献血制度相关内容。
4.根据无偿献血问卷调查结果,介绍输血相关知识,绍北京市无偿献血管理办法(草案)规定,无偿献血者享有的权利。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讨论,对无偿献血形成正确认识。
5.课件展示为灾区献血和为伤员献血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多数人都在无偿献血奉献爱心。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对无偿献血形成正确认识。认同无偿献血制度,激发成年后可以通过无偿献血来挽救他人生命的愿望。
6.近年来,北京市急诊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用血量也随之大幅增加。据了解,我国无偿献血基础较为薄弱,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全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
展示:血站缺血告急新闻。 让学生了解我国献血的现状。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我国的献血情况和近期血库告急的新闻,使学生了解为他人无偿献血的必要性,确立健康的成年人应该积极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3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