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目 生物 年级 初一 班级 时间 年 月 日课题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课时1) 第 课时教 学 目 标 1.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眼球模型,识别眼球各结构及其特点。 2.找出光线经过眼球的路径,分析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3.利用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4.分析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学会科学用眼。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识别和分析眼球的结构与功能。2.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利用眼球的结构与功能,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时1)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景导入 图片展示:如何判断要下雨了。引出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中的感知。 二、探究学习 (一)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任务1:认识人的眼睛 图片展示:人眼的平面结构图,介绍眼睛的结构。 图片展示:引入眼球的概念。 任务2:4min小组合作,参照教材79页图,按由外至内的顺序进行眼球模型的拆解,识别眼球的各结构。 希沃结构配对游戏:小组代表上台完成眼球结构配对。其余同学在教材图中按从外至内的顺序标记各结构的序号。 任务3:按由外至内的顺序,分析眼球相关结构的特点。 任务4:用箭头在图中画出外界光线进入眼球经过的路径,完成填空。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学生代表上台完成箭头路径绘制,并完成流程图填写。其余同学教材图中画箭头并补充流程图。 任务5:①观察不同光线条件下,瞳孔的大小有何不同。 图片展示不同光线条件下的瞳孔大小图片。 学生代表上台完成填空:光线强时,瞳孔变(小);光线弱时,瞳孔变(大); ②瞳孔这样的变化特点有何意义? 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强弱,对眼睛起保护作用。 链接生活: 1.当我们从光线明亮的室外走进漆黑的电影院时,瞳孔会发生什么变化? 2.刚从地震废墟中救出来的人,需要为其蒙上眼睛,请尝试分析原因? 任务6: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分析晶状体的功能及其作用特点。 视频播放凸透镜成像过程。 学生分析:晶状体功能。 思考:(1)光屏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视网膜) 如何保证视网膜上能够得到清晰的物像? 晶状体变化特点分析: 看近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远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任务7:完成流程图的填写,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图片展示:眼球、视觉神经和大脑的连接。 学生完成流程图的补充填写——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 教师总结强调: 物像形成部位:视网膜 视觉形成部位:大脑皮层 思考: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分析这种情况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可能视觉神经受损或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受损。 近视的形成和矫正 任务7:比较正常眼和近视眼的眼球成像图,分析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图片展示:正常眼和近视眼的眼球成像图。 学生看图比较分析近视的成因: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近视矫正的方法:佩戴凹透镜。 科学用眼、保护眼的健康 视频播放:近视的预防及眼的保护。 链接生活: 分析照相机内部结构的功能,与眼球的结构进行类比。 三、课堂小结作 业 设 计 1.必做:学法 2.选做: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眼球结构模型。(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