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1 种子的萌发(探究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的第一节,这是本章一个重点,在对七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其探究、实验和合作能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侧重训练学生设置对照实验,旨在通过学生设计、实施实验,得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结论,本实验考虑的是三个变量(水分、温度和空气),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由此可见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种子,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比较熟悉的,还有不少学生参与过农作物种植,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而对于探究实验,在通过前面“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学习后,也有了一定理解。另外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大胆、好动、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针对这系列情况,在本节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1.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学会控制变量,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3.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教学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分析法。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 1、由“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种瓜点豆往往发生在清明前后? 2.引导学生发现,种子的萌发对环境条件由一定的要求,从而导入新课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思考回答(学生可能说出是因为清明前后雨水较多、清明时间气温不冷不热等)。 从学生熟悉的谚语入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二、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方案设计) 复习探究实验步骤。 按步骤梳理该实验。(思考、阅读教材、整理归纳) (一)提问:探究实验依次有哪些步骤? (二)引导学生按步骤对实验进行梳理: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提示假设要有一定的依据) 制定计划: 4、简要阐述计划的实施,并展示提前作出的实验结果。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思考回答: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呢?(或者种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才能萌发?) 阅读教材89页,根据书上提供的资料,分析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阅读教材89-90页,完成下表实验方案的设计。 1组2组3组4组种子数10101010水分无湿润湿润浸没温度常温常温低温常温结果 预测不萌发萌发不萌发不萌发自主学习,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同时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三、合作探究1: (实验细节分析完善)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实验中为何要四个组都选用10粒种子,能否只用一粒代替? 实验中2号实验是否多余? 引导学生总结探究实验的重要原则: 单一变量和设置对照(对照组、实验组) 组内交流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组都是10粒是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原则,也不能只用一粒,因为要避免偶然性。 第2组实验并不多余,它起到对照作用。 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探究实验重要原则及细节问题。四、合作探究2:(分析实验结论) 提示:实验中有几组对照实验,每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什么?该组对照实验能说明说明问题? 组内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归纳总结进行展示: 通过1、2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组实验可知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组实验可知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合作探究,共同分析实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五、拓展分析 提问: 除了以上环境条件外,还有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吗?如光照会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呢? 思考,课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光照到底会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发散思维,同时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六、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归纳总结,梳理本节重要知识七、 随堂练习及课后实践 见练习题单 1.练习巩固; 2.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