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 目 初一生物下 课 题 消化和吸收(2) 集体备课 复备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观察小肠的各结构特点,总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现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认识和分析实验,崇尚严谨求实的态度。 3.探究实践:根据探究实验,探究消化的概念、意义;通过观察小肠活动,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 4.态度责任:培养吃饭要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并且对探究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尝试根据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小肠利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教学难点 小肠利于吸收的特点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法、讲解法教具学具 课件、小肠的结构图课标要求 5.1.3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知识,提问部分学生。 复习旧知导入 课前让同学们认真嚼米饭或者馒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是因为什么呢? 那除了唾液的参与,口腔中牙齿和舌对于馒头变甜来说有没有关系呢? 会越来越甜 唾液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自主学习 根据问题,自行设计对照实验,可以有多组,注意写清条件、现象、结果。 没有思路的同学将课本的实验认真阅读,将实验条件、现象写在表格内。 教师提前引导、巡视 思考并尝试设计问题,观看视频 选出一两位设计实验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让其他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 播放教材实验视频,在实验结果那里停顿,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想的一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在实验步骤中,停顿并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放入37℃的温水中? 为什么时间要控制在5-10分钟? 观看优秀作品,观察结果并思考教师精讲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口腔中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自主学习 回顾食物消化特点,明确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糖类、脂肪、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最终场所也是在小肠,接下来,我们人体要想吸收利用这些营养物质,需要在哪里进行? 阅读课本30页,推测小肠和大肠,哪个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分别吸收什么物质?适于吸收的特点?观看视频 在预习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小肠的结构,直观感受小肠的功能和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对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大概念的认识教师精讲 1.小肠的特点:①长、②大、③薄、④多 2.适于消化的特点:①②④ 3.适于吸收的特点:①②③ 4.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有:胃、小肠、大肠。胃吸收少量水、无机盐、酒精;小肠可以吸收小分子物质;大肠吸收一部分水、无机盐以及维生素。课堂小结 1.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2.实验结果:清水组:变蓝;唾液组:不变蓝; 3.小肠的特点:①长、②大、③薄、④多 适于消化的特点:①②④ 适于吸收的特点:①②③随堂练习 完成学案 详见学案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