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课题 1.1.1 生物的特征教材分析 《生物的特征》是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的第一节,更是初中生初识生物的起点,有助于为学生学好后续生物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培养浓厚的兴趣。教材首先是明确了生物的概念,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由此引出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理解生物的根本特征。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能描述二者之间的差异。他们还没有掌握观察方法,不善于观察比较,特别是有些不易观察的生物特征。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生物的特征是认识生物的起点,是学生从具体的生物个体到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存在形式——生物圈的认识的起步。教师在本节课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要为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生物圈做好铺垫。教 学 目 标 生命观念 通过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以及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并初步树立生物学中的结构功能观等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态度责任 1、初中第一节生物课给同学提出的要求,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从认识生物的特征引发学生对大自然中生物现状的思考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归纳出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遗传变异、细胞结构这几个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归纳法、对比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区分生物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呈现初中生物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 2、学习生物从“观察”开始,认识基本的探究方法——观察。 3、观察图示中的机器人等物体,说说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引出区分要点在于它们是否有生命。 1、认真聆听并内化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观察法,并通过观察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认同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否有生命。 在上新课前的鼓励并指明方向,为学生初中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树立坚定的信心。 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为下一环节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确定大的方向。二、联系生活,总结特征特征 教学活动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播放人们吃饭的视频和北极熊捕食的动图,再简单讲解植物获得营养的过程——光合作用,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从而得出第一个生物的特征。二、生物需要呼吸 跟同学们共同感受呼吸并观看鲸鱼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动图,让学生联想到自身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再拓展讲解植物通过气孔进行呼吸的知识,引出生物的第二个特征。三、生物能够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从小朋友运动出汗开始,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总结人体三种排泄方式,拓展排泄的概念和过程。而植物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可以通过落叶的形式带走一部分,让学生找到共同点。特别强调易混淆点:排便是排遗,并不属于这一点。四、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和学生演示刺激和反应,更加生动形象且印象深刻,同时播放猎豹追捕羚羊的动图,再加上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碰会闭合的动态图,让学生总结出此特征。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通过观察种子萌发、雏鸟破壳而出、蘑菇快速生长的动态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长过程,从而得出这一点生物特征。六、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选取奥运会冠军田亮一家为例,让学生观察他们两两之间的长相,再结合自身与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从而得出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物特征。七、细胞结构 对微观层面的观察学生较为陌生,依次呈现动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基本结构的比较,从而共同归纳得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生物特性。三、小结练习,内化知识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七点生物的特征。 2、用书本课后三道练习题,完成学生的练习和拓展。 3、布置跟本节课相关的选择题,学生课后完成,及时将知识复习、强化。 1、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回忆生物的基本特征。 2、联系本节课的知识,完成书本对应的课后习题。 3、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题,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集体归纳→课堂练习→课后强化”的流程,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多次并及时内化,大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板书设计①需要营养 ②呼吸 呼吸 ③排泄 排汗 ×排便:排遗 1.1生物的特征 ④应激性 排尿 有生命的 ⑤生长和繁殖 ⑥遗传和变异 ⑦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