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化学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的知识应用。能力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口腔内的消化过程,培养相应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在探究实验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生物探究的兴趣和信心。(2)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试管,烧杯,温度计,量筒,等量馒头碎屑2份馒头块1份,清水,开水,碘液等。学生准备:实验报告,书。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淀粉的消化。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珊珊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丢丢咽下去了。丢丢在珊珊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它先遇到了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同伴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又差点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它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珊珊上厕所时离开了珊珊。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大家先来阅读这个有趣的故事,边阅读边回答文中加粗的是丢丢在消化道经过的哪些部位。生:依次答牙齿,食道,胃,小肠,盲肠,大肠。师:嗯,看来大家上节课掌握得不错!那这些同伴物质为什么会消失呢?这就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请大家先来齐读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师:那餐桌上的美味我们是狼吞虎咽好还是细嚼慢咽好?这些美味怎样才能被我们利用呢?我们平常吃的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在这个过程中,馒头发生了怎样的消化过程?带着这几个问题,让我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以馒头为材料探究下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二)实验探究师:我们在吃馒头的时候,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参与了?那牙齿和舌对馒头的消化属于哪种消化方式?唾液呢?生:牙齿,舌对馒头的咀嚼和搅拌是物理性消化,还有唾液对馒头的消化是化学性消化。师:那我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先来提出一个问题吧!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系吗?馒头变甜与舌头的搅拌、牙齿的咀嚼有关系吗?2.作出假设师:那对于这些问题,怎么假设呢?假设应该是一个什么句?生:陈述句。做出假设。师:非常好,那老师这里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2)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3)馒头在口腔中会进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3.制定计划(1)实验材料: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滴管、量筒、碘液、清水、温度计等。(2)注意事项:1、测量温度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容器的底和侧壁。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应与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2、胶头滴管加液体时,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3、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需要目光平视刻度。4、使用试管刷刷洗时,缓慢地上下移动和转动试管刷,切勿用力过猛,以免损坏试管。思考以下问题:1、设计实验要有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条件有什么差异?强调注意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2、收集唾液之前应先用清水漱口,为什么?3、口腔温度与实验条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如何选择实验的温度条件?指生回答。师:试管架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3支试管,给大家2分钟时间同桌2人一组讨论来设计实验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生:结合提示,小组完成实验探究的设计方案。师:指生回答。交流设计的实验。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录了个实验的小视频,请大家观看之后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生:观看视频并指出其中操作的不当之处。师:强调实验操作的科学准确。师:大家品尝过青梅的酸涩味道,此刻一提到青梅,便不自觉的口舌生津。生:观看青梅图并进行联想,以利于唾液的分泌。师:结合学生的设计,大屏展示实验的步骤:(1)取唾液。(2)等量馒头碎屑和馒头块分别加入编号1、2、3的试管中。(3)保温7-8分钟后观察酶的消化作用。(4)清洗整理实验台并填写实验报告。4.实施计划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编上1、2、3,然后按照下表操作。试管编号 1 2 3处理 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小块2ml唾液 2ml水 2ml唾液搅拌 搅拌 搅拌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7-10分钟。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现象 不变蓝 蓝色很深 蓝色较深5.得出结论实验结果:1号淀粉分解,2号没有分解,3号分解的很少。实验结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促进淀粉分解。根据这个实验,平时我们吃饭应该细嚼慢咽。表达和交流你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1)馒头块太大;(2)温度太低或保温时间短;(3)唾液量不足或不纯。指生回答。师:那馒头在我们的口腔中只是初步消化,最终它会在小肠中肠液、胰液中多种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可以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三)课堂小结师:本节课知识部分的学习到此就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呢?和大家分享下吧!生:畅所欲言交流所获。(四)中考链接师:看来同学们都是收获满满,那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去挑战下自我吧!生:课堂练习。1、(2021益阳)对下图探究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B.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C.用玻璃棒搅拌可使实验效果更好D.若实验成功,现象是①不变蓝,②变蓝2、(2021张家界)小元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三小份,并对三份材料进行如图所处理。(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择_______为对照实验。(2)若①和③做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______。(3)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37℃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_______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______。(五)课外实践组内同学合作完成其他因素(如温度,保温时间等)对淀粉消化的影响。五、板书设计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科学探究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淀粉口腔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小肠酶 葡萄糖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二、实验过程实验组 对照实验对照组 单一变量原则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的过程。经过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因为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反应热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本节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所以像量筒、试管刷等一些器具的使用有些陌生,并且本实验是个定量实验,对馒头块的大小,试管的保温加热,温度计等器具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这种取唾液的方法是经过多次实验,可以短时间内取得较多的唾液,但因为取得是稀释过的唾液,就要严格控制馒头的量,所以我在上课之前自己做了多次预实验,对学生的馒头块大小进行了统一称量,最后精确到了0.3克。而对于水温的控制,我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开水来兑出接近人口腔温度的37°水,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和锻炼。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在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了提高,学问要做精细,自己平时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并且突出实验教学的学科特色,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热爱,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学科基本素养得到发展的沃土。附实验报告实验探究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本来没有甜味的馒头为什么会出现甜味?它是怎样来的?它的出现与我们分泌的唾液有关系吗?为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我们可以设计对照实验。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为模拟口腔环境,我们在实验中将温度设置为37 ℃。实验开始前,我们需要准备好一定量的唾液。怎么获取唾液呢?方法如下: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将口腔中的食物碎屑清除干净,口含约20毫升清水,做咀嚼动作约1 min后,将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实验时,同学们可以以小组的形式2人一组开展探究实验。时间 组别 合作者 探究目的:说明食物在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推荐器材:试管,烧杯,温度计,量筒,等量馒头碎屑2份馒头块1份,清水,开水,碘液等。方法步骤:提示:学生2人一组,结合生活体验,提出有关淀粉在口腔内发生消化的问题。1.我们组提出的问题: ? 2.根据问题,作出假设: 。 3.根据假设和上述推荐器材,制定实验方案:4.实验步骤(1)取唾液。(2)等量馒头碎屑和馒头块分别加入编号1、2、3的试管中。(3)保温7-8分钟后观察酶的消化作用。(4)清洗整理实验台。5.根据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以下表格中。分组 馒头大小 加入液体 温度 滴加碘液 颜色变化试管1试管2试管3 6.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与其他组同学一起讨论实验探究过程的收获与体会,你认为影响本实验成败的关键有哪些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