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尿液的形成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创设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等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学背景分析本节教学设计内容位于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第七章“生物的排泄”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物圈中的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代谢废物排出的核心内容。本节主要概念有:血液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学生已有知识:在《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一课时已经认识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分组观察了哺乳动物的肾脏结构;认识了肾单位的结构。学生已有能力和态度:初一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强;初步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能力,可以从文字图片中获取简单信息,具有初步的分析推断能力。学习困难在于肾单位通过对血液的滤过与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这一过程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直接观察,理解有一定难度;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思维深度也有很大局限性。教学目标1.通过对尿液形成科学史的资料分析,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期; 2.通过比较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尝试说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3.通过对尿液形成过程的分析,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4.从稳态与平衡观的角度,说明尿液形成的意义,关注人体健康。教学流程示意图教学过程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从已知导入——提出新问题 绝大部分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肾脏是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 提出问题:为什么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 直接进入主题,引发学生思考宏观到微观——回顾肾单位的结构 展示认识肾单位的科学史资料 【学生活动】 阅读学案资料1,回顾肾单位结构。回答问题: 问题1.马尔丕基发现肾实质内具有______结构。 问题2.鲍曼在马尔丕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___结构的发现。 学生回顾肾单位的结构 从宏观过渡到微观作出假设和预期——尝试构建尿液的形成过程 【过渡】 尿液就是在肾单位形成的,两位科学家对尿液的形成过程作出了不同假设。 【学生活动】 阅读资料2,讨论回答问题3:请找出两种假设最大的差异,并在图中进行标示。 鲍曼的假设 路德维希的假设 强调:两种假设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尿液中的代谢废物推测的来源不同。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做出微细管可以抽取肾单位结构中的液体,进行成分分析。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4.要想证明你认同的假设,肾单位的三个结构中,应抽取____部位的液体进行成分分析。 问题5.预期结果及结论: 如果出现_______结果,说明肾小管中的代谢废物来自______,则______的假设正确; 如果出现_______结果,说明肾小管中的代谢废物来自______,则______的假设正确。 学生阅读资料,思考讨论,反馈结果 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反馈结果 通过资料分析,提升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证据支持得出结论——深入构建尿液的形成过程 【过渡】 问题6:到底谁的假设正确呢? 展示血浆与原尿成分,提问:你认为谁的假说正确?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 阅读资料3,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7.你推测血液在流经肾小球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8.原尿的成分和血浆相比,有什么显著不同? 追问:为什么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从肾小球出来进入肾小囊腔中? 展示电子显微镜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超微结构,血细胞和蛋白质太大,穿不过空隙。 动画展示,归纳概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并板书。 【过渡】 肾小囊中的原尿就是我们所说的尿液吗?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资料4,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9.原尿中有哪些人体需要的物质? 问题10.推测物质在肾小管和毛细血管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逻辑推理,得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归纳总结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 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 学生看图,总结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 学生归纳总结 通过尿液形成过程的深入构建,提升对比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建立生命观念 提出问题:肾脏清洗血液的速度很快,如何做到? 体现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提出问题:如果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会引发疾病,说明什么? 代谢废物及时排出,可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稳定。 学生思考,推测回答 学生思考,推测回答 建立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练习与作业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学生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板书设计尿液的形成 尿液本教学设计特色1.通过尿液形成机制的科学史资料分析,让学生亲历探索尿液形成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流程,培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科学思维。 2.本节教学设计通过认识科学的发展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突出落实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参与相关事务的讨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社会责任意识。 3.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完成尿液形成过程的学习,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以及探究性学习能力。 4.本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等生命观念的建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