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食品安全 教案 2022-2023学年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4 食品安全 教案 2022-2023学年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节 食品安全
教材分析
《食品安全》是河北少儿出版社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本节内容与当今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重点是让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增强辨别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害食品有一些了解,但缺乏鉴定食品安全的知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更少。食品安全和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本身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意愿,而且安排的实验简单易行,因此这一节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们都懂得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而且还是我们每个同学自己的事。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举例说出几种鉴别食品是否安全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利用PH试纸测定液体食品是否腐败变质。
情感性目标:关注食品安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收集2~3种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2、实验用品:玻璃棒、烧杯、PH试纸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一、导入新课 播放食品安全相关视频,从这一段视频中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怎样鉴别食品是否安全合格呢? 二、活动探究 1、怎样鉴别食品是否安全 出示新鲜的粥、牛奶、豆浆和已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的粥、牛奶、豆浆。(已变质) 请学生设计方案说出鉴别的方法。 教师予以评价并归纳,闻味法、观色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鉴别方法,今天大家来尝试用实验法进行科学的鉴定。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讲解用PH试纸鉴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两个烧杯中的液体,滴在两张石蕊试纸上,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如果变为红色,溶液为酸性;如果变为蓝色,则溶液为碱性;如果变为淡绿色,则溶液是中性的(可以用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溶液的PH值)变成酸性或碱性的则为变质。 2.怎样鉴别食品标签是否规范 请同学们拿出收集的食品包袋或包装盒,参照课本第20页的相关内容进行鉴别。 组织讨论、交流或个别辅导 组织生生辨析,教师予以肯定、纠正或补充内容 买有包装的食品时,应怎样判断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呢? 教师组织讨论,及时评价,对提出好的方法的同学给予鼓励 。 教师可提醒大家购买食品时,尽量不要购买街头小商小贩的食品,以防上当受骗。 3、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从食品的购买,清洗、加工、食用和保存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补充、归纳并提醒大家平时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4、食品安全问题分类 刚才我们讨论了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类。 归纳或补充后归纳: 食品安全问题,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1.由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问题; 2.农药、兽药、有毒化学物品和激素等有害物质引起的食品污染问题; 3.含有有毒成分的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 问题;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 5.假冒伪劣食品问题; 6.新型食品中的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辨别能力。 三、巩固练习 老师PPT出示随堂练习题,并请学生作答。 学生讨论、回答 如:1、看标签是否规范 2、察看食品的颜色 3、闻食品是否有异味 4、摸一摸食品的软硬 …… 学生做实验,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点一。 描述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甲烧杯的液体使PH试纸变成了红色,证明食物已经变酸,变质;滴乙烧杯液体的试纸变淡绿色,证明食物是新鲜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食品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对照课本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节选),分析、讨论,并完成导学案知识点二。 小组代表发言 如:1、规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2、不规范,如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或厂址等等。 学生分小组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学生做练题并说出答案。 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目前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鉴别食品是否安全的兴趣。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实验法的科学性 学以致用 教师可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关于转基因食品、强化食品、保健食品的一些正反事例,让学生感知新型食品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