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眼和视觉(第一、二课时)
课题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计划课时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教材在编写中注重了前后呼应,因此,我们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出现耳聋等问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对于外界光线如何调节瞳孔的大小,两人可以依次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眼睛(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其变化,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5、观察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6、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培养关爱视觉和听觉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2、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3、导致耳聋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方法难点:1、近视的成因;耳聋的成因 2、观察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学案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准备
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采取让学生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点,再在组内进行互学,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得问题,之后组内互相对基础知识点进行互记,此过程中老师重点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接下来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老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最后学生独立完成达标,老师统计达标完成情况,是对本节课整体效果的呈现,发现问题,下节课及时纠正。最后的拓展延伸是留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使其思维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给学生课后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2分钟 我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与我们人体的那两个感觉器官有关呢? 回答老师的问题 简单明了的将学生带入课堂知识情景中。
2.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你们想不想具体的了解这两个感觉器官呢?目标详见学案 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木标,进而在课堂结束前进行检测
3.自主 学习10分钟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内容” 独立学习,用最快的速度自己学习课本知识,完成自己能够解决的内容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解决本节可的基础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小组合作13分钟 指导学生6-8人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对基础知识在组内进行初步记忆,老师在此过程中针对个别能力稍弱的小组进行辅导 6-8人为组,组内先确定自主学习的结论,再对自主学习没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谈论组内解决 确定个人学习成果,并重点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时组内互记基础知识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小组展示及疑难解答8分钟 小组内展示自学和互学的结果;老师注意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地方针对性的加以解释 小组内展示自学和互学的结果,并且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纠错。并及时纠正组内出现的错误 明确本节课的知识,在展示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发现的能力。
6.达标检测4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达标习题,要求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具体习题见学案。 独立完成学案中的达标测试 当堂完成检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批阅达标检测1-2分钟 老师给出达标检测的正确答案并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每题的正确率) 学生相互交换学案进行批阅,并向老师反馈答题结果 通过批阅和统计,及时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内容在第二节课进行纠正。
8.拓展延伸 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课后完成 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空间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1、 眼球的结构和主要结构的功能
2、 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视膜(形成物象)→视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视觉中枢)
3、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近视的成因:
晶状体变凸;眼球前后径过长;物象落在视膜的前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