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等基础知识。在本节课中没有出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一专有名词,而是以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来表述,这正是以课标为依据,体现了课标中的要求——“概述了解”这一层次。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却对生活有极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日常生活中对神经系统相关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感悟,但对“神经系统是怎么进行调节的”还比较模糊。而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往往更喜欢与人合作,所以适当的安排小组讨论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3.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获取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描述反射弧的结构组成。(二)难点: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区别。【教学策略】(1)“指东往西,不听指挥”游戏→(2)膝跳反射实验→(3)讲解反射的概念→(4)利用模型讲解反射弧的结构组成→(5)举例子阐明反射的类型→(6)课堂小结、练习【教学方法】(一)教法:实验教学法、提问引导法、直观教学法、及时反馈法(二)学法:自主思考法、小组讨论法【课前准备】课件PPT《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视频、反射锤、反射弧的组成模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情景导入温故知新(2min) 通过游戏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是由什么系统完成的,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组成等有关知识点。 认真听取游戏规则,并积极参与游戏。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复习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神经系统的组成,是进行本节内容学习的重要知识储备,,通过游戏,避免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课堂当中。小组活动膝跳反射(8min) (1)教师播放事先录好的“膝跳反射”微课,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膝跳反射实验并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分析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为什么我的实验没有成功?②我本来不想让小腿跳起来,可小腿还是跳起来了? (1)学生两人为一组,轮换角色,使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做一次被敲击者。 (2)师生共同分析,由学生自己来解决:①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可能有:腿没有完全放松、或者叩击的部位不准确、叩击时用力太小或者速度太慢等等。②说明了膝跳反射不需要意识的支配,也就是说不需要通过大脑就能完成的反射。 (1)播放“膝跳反射”微课,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亲身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从不同的结果找到原因,从而学到知识。概括反射的概念(5min) (1)归纳概括,规范表达分析膝跳反射实验,回答问题:①扣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②大部分同学的反应都一样么?③这种反射是由什么系统控制的?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人体通过____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______发生的________的反应,叫反射。(2)易误疑混,精辨析教师详细讲解:①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外界刺激: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的眨眼反射;内部刺激: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刻排尿的反射。 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有些低等的动物不具有神经系统,就不具有反射活动(举例:草履虫趋利避害实验)(3)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下列各项中,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草履虫向水温较高的地方聚集 B.在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 C.人被针刺到而感到疼痛 D.用手触动含羞草的叶片,叶片立即收缩而下垂 (1)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①小腿跳起,因为给予了刺激。②都一样,这反应是有规律的。③由神经系统控制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概念的理解: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2)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大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做好相关笔记。(3)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思考检测题,并且尝试加以解释。 (1) 这一环节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了问题串,具有挑战性,能极大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语言不断鼓励学生。在有效的问题引领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2)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规范、全面与否,教师首先对他们的敢于发表自己想法的行为表示肯定,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于补充,规范表达。反射弧15min (1)教师出示反射弧的模型(如下图),边演示边引导学生总结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模型探讨:①反射弧的完整性:反射弧不完整,反射不能实验;②手抓烫馒头,是先缩手后感觉痛呢?是先感觉痛还是后缩手呢?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神经冲动传给手的同时也传向大脑,可当手做出反射后,传向大脑的神经冲动还在传递。引出:1.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2.反射的意义 (1)学生认真观察模型,并记忆反射弧的结构,打好基础。(2)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模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尝试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 (1)本环节是教学设计中的一大亮点,通过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将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可突破难点的讲解。(2)完全放手给学生探索,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反射类型(8min) (1)举例课堂中提到过的反射例子,基于之上,让学生再举出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反射例子。如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公鸡报晓 、望梅止渴、吃梅止渴、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小狗学算数、鹦鹉学舌、 大雁南飞、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2)引导学生分析反射的实例得出反射的类型,并填好表格。 反射类型形成神经中枢简单反射先天脊髓复杂反射后天大脑皮层 (1)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相关例子,理解反射的类型。(2)说明有些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就能完成的反射──简单反射;有些反射是必须有大脑的参与的──复杂反射。 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的内容。 学生归纳本节的内容。 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课堂练习 展示思考题。 学生思考,完成习题。 使教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练习初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本节的知识点。【教学反思】本课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新课标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动手,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面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本课是围绕“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的类型”展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以活动为主,共设计了一个游戏、两次实验、一次讨论,学生的参与面广,兴致高。本节课有许多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涌跃参与,大胆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了,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并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学生易于理解。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加强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一些不成功现象,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教学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