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3、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呼吸道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资料分析”活动的组织和完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呼吸伴随着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停止,生命也终结了。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首先,我们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
呼吸系统的组成 请看书41页图4-26,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全班做深呼吸,气体都经过哪些结构?请学生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上台展示。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肺则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感冒时鼻塞用嘴巴呼吸的感觉?从而引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学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
呼吸道的作用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课件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有什么不同?演示图片:鼻毛和鼻腔用鼻呼吸,鼻腔内的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可用暖气片可使室内空气变得温暖来帮助学生理解此内容)演示图片:北欧人和赤道人的鼻子。提问:北欧人鼻子的特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吗?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 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痰中含大量的病原体,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以及白喉等都可以通过痰来传播。痰干燥后,其中的细菌就会随灰尘漂浮到空气中。结合SARS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5、为什么吃饭时不要大声谈笑?咽、喉有什么作用?回忆上一章我们所学过消化系统的结构,与这节课学到的呼吸系统的组成,看看这两个系统有没有共同通道?咽是食物和空气共同的通道,为什么正常情况下食物和空气会各行其道呢?因为呼吸时,空气通过咽进入喉,再进入气管。吃饭时,食物通过咽进入食道。演示课件:呼吸与吞咽的关系,示会厌软骨的作用。学生明确呼吸与吞咽的关系。演示课件:声带的发音,示喉的作用。 学生讨论得出: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个呼吸道畅通。可见,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人类在长期的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点。如哮喘、尘肺、肺炎等认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增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意识,尤其是明确不要随地吐痰的重要性。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功能:气体进出的通道,并对进入体内的空气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气管
呼吸道 支气管
一、呼吸系统
肺 [:
  二、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3、发声(喉、声带)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3、4、5;顶尖课课练P21-23
8、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能联系实际,例如鼻涕和痰的产生,吃东西为什么会呛到?学生很有兴趣。课本给出的“资料分析”信息量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起来有点难度,信息多了容易乱。而且“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难。例如资料中只提到人体的温度恒定在37.5左右,但外界的温度变化不定。从这点学生很难联系到鼻子具有温热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我对一部分知识进行了精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展示时都知识有所拓展,对学习既有兴趣,对知识也掌握得比较好。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到位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交流合作者,新知识的生成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师生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共同体”。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学生的潜能也是无限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只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就会有意外的收获。本节课以问题呈现为中心,突出情境创设——阅读资料——提出问题——交流解答——总结反馈——巩固训练的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