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实验课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实验课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实验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通过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实验,已知了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虽然学生基本都来自农村,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实施实验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2)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等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
(二)学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基本方法和技能。
五、实验教学过程
四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导入课题
(二)做出假设,设计实验
(三)实施实验,分析现象
(四)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 创设问题,导入课题
1、让学生回忆细嚼米饭的感觉。
提示:米饭和馒头的主要成分相同,淀粉
2、提问:为什么米饭(馒头)会变甜?米饭(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这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有关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对馒头变甜的思考。
(2) 、做出假设,设计实验
1.做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腺的分泌都有关系。
2、根据课前分好的4人小组,各组设计实验方案
(1)学生阅读教材P27-P28,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各小组制订实验计划,然后组长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准备探究活动。
(2)实验方法:对照实验的方法
(3)实验材料:
馒头、玻璃棒、试管(3个)、清水、碘液、大烧杯、小烧杯、滴管(2个)温度计、镊子、消毒棉絮
(三)实施实验,分析现象
1、实施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组实验方案分析、归纳,科学的
 实验步骤如下:(分6个步骤)
步骤1:切馒头。—模拟牙齿的咀嚼,另准备一未切的馒头块。(做对照用)
步骤2:取唾液。—用消毒棉絮含在口内一段时间,用镊子取出,将唾液挤到小烧杯中,备用。
步骤3:取出三支试管,编号,按要求往试管里加物质。
步骤4:往大烧杯中注入温水,并用温度计量到温度为37℃。
步骤5:把3支试管放到大烧杯的温水中5-10分钟。
步骤6:5~10分后,取出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2、现象分析
现象 分析
1号管内颜色 通过搅拌、加唾液,
不变蓝  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2号管内颜色 通过搅拌、加清水(无酶),
变蓝 馒头中的淀粉基本没有分解
3号管内颜色 未切碎、无搅拌、加唾液,
变蓝(浅蓝) 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分解
(四)、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结论: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2、表达交流
  在饮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知道了淀粉是在口腔开始初步消化的,所以在平时的饮食中一定要注意细嚼慢咽,以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七、教学反思:
   本节实验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少说教,学生多动脑动手,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习能力也得到真正提高。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操作步规范,实验的条件没有控制好,看不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