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通过实例,归纳细菌和真菌生活的物质条件。 3.了解细菌和真菌在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分布。 检测、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与真菌”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图片郫县豆瓣酱。郫县豆瓣酱可以说是川菜的灵魂,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同学们在食用豆瓣酱时,有没有感觉其中的豆瓣(蚕豆)和新鲜的蚕豆相比口感上有什么差异吗? 为什么会有这种口感的差异呢? 这就与豆瓣的制作工艺有关了,豆瓣酱中添加的蚕豆瓣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处理的工艺和毛豆腐一样---“长毛”(发霉)。现代工艺下的豆瓣酱生产我们可以严控各种生产条件和霉菌菌种的来源。可是,对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川人来说,要使蚕豆瓣发霉的霉菌从哪儿来的呢? 图片中展示豆瓣制作过程。 那就说明霉菌这种真菌在环境中广泛分布。 那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实例说明细 菌、真菌分布广泛吗? 学生看 图片、尝试回答 “更软糯”“鲜香”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环境”、“空气中” 以学生熟 悉的实例 引入,吸 引学生的 同时,提 高学生学 习本节内 容的兴趣。 一连串问 题的设置 使学生的 思维由浅 及深的受 到训练。探索新知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图片展示发霉的馒头、橘子,变 质发酸的牛奶、米饭等。 引起营养丰富的食物变质或发 霉的细菌、真菌从哪儿来的呢? 所以细菌、真菌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广泛分布。 菌落 既然细菌、真菌在我们生活的环 境中广泛分布,那就是说同学们你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中,到处都有细菌、真菌(比如:你的双手、你的文具、书包等)。可是,你们看见它们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 那为什么我们又能看见馒头、橘子、豆腐上的霉菌呢? 那是因为由大量的霉菌聚集在一起,所以就形成了我们肉眼可见的结构---菌落。(在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特征的子细胞群体。) 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 所以,想要证明细菌和真菌的确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广泛分布,例如:小明同学想要证明他手上的确存在由细菌、真菌这些微生物。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证明这些微生物的确存在并且用肉眼可以观测到呢?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这些细菌、真菌呢?要给它们提供怎样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呢?大家看看发霉的馒头、橘子,馒头、橘子为霉菌提供了什么呢?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制作的培养基也需要为细菌和真菌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质。除此以外,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所制得的培养基还需要保持固体的状态,这就还需要王培养基中加入一种凝固剂---琼脂。 通过这样的培养基培养后,我们就能证明微生物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广泛分布了。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空气、环境”“物品上”等 学生思考回答:“看不见” “细菌、真菌太小了” 学生疑问 学生倾听、思考并尝试回答“可以将手上的细菌、霉菌培养成菌落就可以看见啦”。 “水、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多个实例 的呈现使 学生对于 “细菌、 真菌分布广泛”这一概念有更为清晰理性的认识。 由看不见的“霉菌、 细菌”,到 看得见的“霉菌、细菌”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原因。从而 对霉菌、细菌有更深的认识。 也便于引出下一概念“菌落”。 由发霉食物的实例分析培养细菌、真菌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条件。课堂总结 细菌、真菌虽然有一部分能为我们人类创造价值,但依然由大部分细菌、真菌是使我们患病的主要原因,既然微生物在我们生活环境中广泛分布,所以同学们就要更加注意平时的卫生习惯,居室多通风、勤洗手、食用新鲜的食品。警惕环境中存在而我们肉眼由看不见的细菌、真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