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4 输血与血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4 输血与血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2)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难点: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指导学习法
4、教学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预习教材,收集与输血和血型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师 收集与输血和血型有关的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请学生组织一个小主题活动:以无偿献血为主题,设想同学们成年后去参见一次同学聚会活动,途中偶遇一起交通事故现场,事故中有四位素不相识的伤者失血过多被送往医院抢救急需输血。此时的你得知这一消息时是否愿意为他们无偿献血呢?请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代表四位伤者的名字后面写下他们自愿为哪些伤者献上表示自己的血液。
学生:代表上台尝试回答。
教师:在什么情况下医生需要给伤者输血呢?伤者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血液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活动一:血量与输血
教师:请学生速读教材第69页“血量与输血”,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展示)
1.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
2.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点评,并介绍:
一次失血小于400毫升 2-3周得到补充而恢复
正常成年人血量: 约4800毫升(占体重的7%-8%)
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 头晕,心跳,眼发黑,出冷汗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 危及生命
教师:为什么伤者不可以随便接受别人的血液呢?不同人的血液有什么不同吗?
活动二:血型
教师继续展示课件并介绍:血型的发现-输血
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成功地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此后许多医生用输血的方法使濒临绝境的病人重获新生,然而不幸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发生,有人输血后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为什么呢?(血型不合)
由于输血事故的频频发生,使输血疗法沉寂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首先揭开了血型之谜。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也就是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却不会发生凝集。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他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有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即ABO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自从ABO血型发现以后,输血就成为临床上实际可行的重要治疗措施。
教师设疑: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定型的?
学生:思考,尝试回答。
教师:点评,并介绍:ABO血型系统是以人体红细胞上的凝集原类型与血浆(或说血清)中凝集素的种类而定型的。解释发现不同血型红细胞上含有的凝集原和血清中含有的凝集素的情况,指出自体上的红细胞遇到自身血浆中的凝集素不会发生凝集。列表说明ABO血型红细胞上凝集原与血浆中凝集素之间的关系。
血型 凝集原(红细胞) 凝集素(血清)
A A原 抗B
B B原 抗A
AB A原、B原 无
O 无 抗A、抗B
人的红细胞表面存在凝集原(抗原),人的血清中存在凝集素(抗体)。例如:A抗原+A抗体就会发生凝集。
活动三:安全输血原则
教师:那么如何在血库中选择血液给伤员输血呢?
接着通过列表比较并举例说明,然后安排学生分组活动交流,填写表格中献血者红细胞上凝集原与受血者血清上凝集素之间的关系,建构概念,明确输血的原则。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析,交流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并强调。
献 血 者(红细胞)
A(A原) B(B原) AB(A原、B原) O(无)
受血者(血清) A(抗B) √ X X √
B(抗A) X √ X √
AB(无) √ √ √ √
O(抗A、抗B) X X X √
输血前必须进行验血,发生凝集的血型之间不能输血。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可少量输入异型血(板书)。
归纳出万能受血者和万能输血者,并强调万能的相对性,人的血型系统比较复杂,还有其他血型系统。人的血液成分复杂,临床上某些病人只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些成分而需要输血。请看下列患者应如何输血?(展示问题,请学生尝试连线回答)
(1)非缺铁性贫血患者_________ A、红细胞
(2)大面积烧伤患者________ B、血小板
(3)血流不止或出血性疾病患者_______ C、血浆
(4)产后大出血产妇________ D、全血
学生:积极尝试回答。
教师:引入“成分输血”,指出其原则。进一步质疑:成分输血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点评,强调。
活动四:倡导无偿献血
教师:有人需要输血,就有人需要献血。你知道我国何时提倡无偿献血制度的?
学生回答:1998年。
进一步提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献血?
学生回答: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都可以自愿献血。
提问:适量献血会不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呢?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不会。
教师:那么献血对自身有没有益处呢?
教师:进一步介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常适量献血更有益于自身健康。
实践表明:长期坚持适量献血的人,体内新鲜的血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献血者,其精力更充沛,身体更健康。
教师:同学们以后会不会参加无偿献血?
学生课堂讨论。开放回答。
课堂小结
教师:请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堂课的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和感悟。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一、血量与输血
正常成年人(60kg)血量:约4800毫升(占体重的7%-8%)
2、血型
发现时间:1900年
发现者: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
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三、安全输血
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成分输血
4、倡导无偿献血
献血要求:18-55周岁健康公民
献血量:200-300毫升
八、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科学史以及献血有关内容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献血方面的有关报道和学生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初步树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感到有待改进的是,学生对模拟实验认识不够充分,个别同学尝试用模拟血清鉴定自己的血型,有一定危险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