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资源简介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多数都有流血、抽血的经验,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液的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并没有多少了解,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通过复习导入到具有运输功能的血液,并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别方法——自主学习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在自主观察和学习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全面性,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血液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一节内容,它和血管与心脏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又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并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行运输。学生对血液虽然很熟悉,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必须让学生亲眼看看血液的成分,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要联系生活实际来介绍它们的功能,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太熟练,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形式、小组竞赛等形式,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医院里的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以及简化的血常规报告单
学生:预习并完成学案,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
观察法——观察血液静置分层图,结合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分析血液的成分
实验法——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特点
自主学习法——课前预习并完成学案,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交流讨论法——解读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根据血液的功能尝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投影:
1.食物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后随什么被运往全身各个细胞?
2.在肺泡处经过交换进入肺泡外缠绕的毛细血管中的氧气通过什么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复习导入本章的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那么,血液具有什么样的成分又是如何完成运输功能的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本堂课的学习。
二、互动授课
(一)血液的成分
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血液的认识。
学生:血液是红色的、有腥味、会凝固等。
学生:汇报学案中的自主学习1。
老师:把搜集到的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复印若干份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血常规的化验项目分析血液的成分可能有哪些?
学生:说出报告单上面所有的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学生也会把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淋巴细胞等当做是不同的血细胞成分。老师可以适时的告诉学生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属于白细胞的一种。
老师:演示加入了抗凝剂的血液静置分层实验装置,再通过课件展示血液分层图,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化验单分析,阅读教材后回答:血液分成了几层?每一层的成分是什么?
学生:血液由不同的成分构成,所以加入抗凝剂后会分层,分成了三层,上半层半透明的是血浆,下半层暗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薄薄的一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老师:我们看到报告单上有各种成分的英文名称,请同学们找出三种血细胞及血红蛋白的英文名称。
学生: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PLT 血红蛋白——HB
创设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血常规化验报告单猜测血液的成分,再亲眼目睹加入了抗凝剂后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让学生将教材上的内容和感官的认识联系起来。
(二)血液的功能
老师:血液的各个成分各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2)
教师总结:血浆可以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教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各种血细胞的真面目?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讨论。
(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实验观察讨论: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血细胞?2.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为什么我们无法观察到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一样容易观察到吗?为什么?
学生: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学生:红细胞呈红色,数量多;白细胞呈球状,体积比红细胞大,数量没有红细胞多。
(学生在介绍的同时,教师分别出示红细胞、白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图片,帮助学生辨认)
教师:为什么不容易看到血小板呢?
学生(思考):血小板太小了,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数量也不多,所以在显微镜下很难分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热情,不仅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加深了对三种血细胞在形态、数量上的特点,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血液的组成,了解了血浆的主要功能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不同的血细胞以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形态特点,那么,三种血细胞各自有什么结构特点及功能呢?血常规报告单如何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回顾第一节课中关于血液的成分及血浆的功能,显微镜下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主要特点。
二、互动授课
教师: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在形态和数量上都有所不同,可以帮助我们在显微镜下分辨它们。同时也只有它们的形态、数量保持正常,才能保证人体健康。那么三种血细胞各自有着怎样的功能,使得医生能够根据血常规报告单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进行自主学习)
(一)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学生汇报自主学习: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饼状,成熟后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这一特性使得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课件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
教师:让学生根据红细胞双面凹的特点理解为什么在高倍镜下中间部分更亮透光性更强,重点强调血红蛋白运输氧的特性,并让学生根据红细胞能够运输氧的功能思考红细胞计数或者血红蛋白含量偏低会给人的健康带来何种影响?
学生: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红细胞计数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会降低运输氧的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教师:人体缺氧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精神不振、身体消瘦等症状,即贫血。根据红细胞的成分特点,贫血的人应该多吃哪类食物呢?
学生:蛋白质或铁含量丰富的食物。
补充介绍一氧化碳中毒。
(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白细胞呈球状,体积较大,有细胞核, 能够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教师: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课件演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动画)
学生: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
学生:脓液是被消灭的病菌和死亡的白细胞。
教师:当一个人体内有病菌侵入的时候,血液中什么成分会增加呢?
学生:白细胞。
(三)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血小板形状不规则,体积最小,无细胞核,能够帮助凝血和促进止血。
(课件展示电镜下的血小板及血小板功能示意图)
教师:血管被割伤时,伤口附近的血小板会黏结在一起形成暂时的栓塞,这些血小板会引发血液产生纤维蛋白,形成纠结的纤维,这些纤维会将许多红细胞粘结成凝块,它们保留在伤口处,直到皮肤和血管自行修复为止。
血小板数量偏低,会出现受伤不容易止血的现象,而数量偏高,就会因为血小板凝集等原因而在血管内出现凝血块。
(课件出示三种血细胞的列表比较,学生从形状、有无细胞核、数量多少、作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完成填表)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上一节课中学习的内容,思考:1.血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学生: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运输氧,白细胞能够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血小板能够止血和凝血,所以血液的主要作用是运输、防御和保护。
学生: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作“流动的组织”。
投影:关于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采取学生总结在先老师补充在后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解读血常规化验报告单
(每个组分发一份血常规化验报告单)
教师:正是因为每种血细胞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它们在血液中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对它们发挥功能、保障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回医生,分析各组手中的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做出简单的诊断及必要的建议。
(各组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1:该报告单中,各项血细胞的含量都在参考值范围内,说明血液正常。
学生2:该报告单显示她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量都比参考值低,我们初步认为此人患有贫血,建议他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比较丰富的食物。
学生3:我们这份单子,白细胞数量比参考值高,白细胞是负责吞噬侵入身体的各种病菌的,我们认为这个人身体有炎症或者是白血病。(教师引导学生懂得对于白血病的确证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学生4:我们拿到的这份单子,各项目对应比较,发现血小板数量偏低,会出现受伤后不容易止血的现象,因为血小板可以凝聚在伤口处,并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着从医生的角度解读不同的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更让学生体会到知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血液的成分,知道血液在人体内不仅担负着体内物质运输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防御、保护的作用,所以血液对于人体健康和相关生理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血液的认识不断深入,希望同学们可以课后上查询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2.血红蛋白的特性: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3.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数量偏少,易患贫血;白细胞数量偏多,可能是炎症;血小板数量偏少,出血后不容易止血。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从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演示血静置分层实验及显微镜的观察,避免了以往直接呈现、灌输知识的缺点,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和获取知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以展示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分析血液的组成、以组为单位充当医生的角色解读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是本节课的亮点。
整节课学生参与率较高。缺点是学生对于显微镜在操作依然不够熟练,花费时间比较长。
关键词:血液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红蛋白 贫血 炎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