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 学校 年级 高一年级课题 1.2内环境的稳态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稳悉与调节》第一章第二节。本节课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起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掌握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理解内环境稳态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内环境的概念、血液分层实验、血液组成、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以及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的了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本章内容。但是学生对于内环境如何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与成分的相对稳定等内容了解较少,教师可对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分子构成”“细胞的结构”以及“细胞的代谢”等内容,从而对生物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具备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归纳分析能力等,但是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科学探究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升。学习目标确定1. 进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模拟探究活动,阐明稳态的含义。 2. 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阐明稳态的调节机制。 3. 通过思考、讨论稳态失调的实例,举例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以及内环境稳态对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4. 简述稳态概念的发展,认同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普遍存在稳态。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任务实施过程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播放一段短视频“微碱活力杯”。提出问题:碱性水真能改变人的体质吗?学生在课前以学校教师、同学为调查对象,以“有没有听说过酸碱体质理论?你属于哪一种体质?哪种体质更有利于健康?” 为调查议题,开展关于“酸碱体质理论”的微社会调查。 学生评判“酸碱体质理论”的科学性,设计“外来酸碱物质对生物组织pH的影响”实验,并实施。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少量酸碱物质进入机体, 内环境pH保持稳定。并初步判断“酸碱体质理论”不科学。 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一:理解 内环境稳态的 实质 活动1:模拟生物体维持PH 的稳定 追问:内环境的pH可以保持稳态,其他理化性质是否也可以保持稳态呢? 活动2:调查分析一家人 “ 体 温的日变化规律”。上课前一天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调查、 记录家庭成员体温的日变化情况。 活 动3: 观察牛血的溶血现象。迁移必修1中第4单元第 1节“被动运输” 中学习过的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情况,通过观看加入清水的牛血发生溶血的视频(课前录制), 认识到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不断变化的,但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活动4:分析血液生化检查化验单。对于人体内环境的其他成分,可结合生活中常规体检血液生化检查化验单,使学生认识到健康人内环境的每种成分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通过以上4个活动,学生深刻认识人体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就是稳态概念的实质。 学生分组探究自来水、 缓 冲液肝匀浆或牛血浆在加入盐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后pH 的变化,记录数据并绘制坐标 曲线,通过分析比较,认识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人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数据分析,能认识到:机体健康情况下,人的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气温大幅度的波动而发生 较大变化,而只是略有变化; 一日内体温温差一般不超过1。C,始终接近37。C 。不 同 人的体温会因为年龄、性别等 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学生观看溶血视频。 学生观看并分析化验单。 基于真实情境的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信服度高。活动1的微调查立足于师生对“酸碱体质理论”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学生同时借助于课堂实验,基于事实依据,可以判断这个理论与内环境稳态理论相悖,是不科学的。该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活动2中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搜集并处理信息的处理能力。活动3中,学生观看溶血视频,活动4中学生随患者就诊,知悉血糖浓度升高造成的病发症状,体会机体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在分析糖尿病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中,唤起珍爱生命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担当。任务二:体悟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 展示人体八大系统中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图片,组织学生课前活动后,建构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 学生利用课前2min,体验快速深蹲活动(大概30次)后机体在呼吸、心跳、体温和肌肉的酸痛等方面的变化,学生分析并建构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 学生认识正常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初步形成稳态的概念。任务三:认识稳态的调节机制。 认识稳态的调节主要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参与,且三大调节系统互相联系,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稳态概念提出和发展的科学史。 完成稳态概念的生成。任务四:是理解机体稳态的意义。 结合生活中一些稳态失衡的实例:发烧、腹泻、中暑、空调病、高原反应、尿毒症等,让学生领悟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材料。 了解机体内环境为什么要维持稳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任务五:迁移应用 问题: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清水出现水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周围的亲戚朋友认为饮用碱性水有利于健康而高价购买,你会怎么做?还可让学生评判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如某同学高烧不退,奶奶建议穿厚实一些捂一下;某同学不爱喝水,渴了就喝各种饮料;某同学剧烈运动、大汗淋漓之后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某同学勤奋用功,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等等,这些做法对吗? 学生根据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稳态的理解,为后续学习种群数量的稳态及生态系统的稳态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个人生活。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可无)教学反思与改进以生活情境及问题导向引发学生的学,紧密联系生活实例,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达 成。教学中知识与情境紧密联系,注重学生在情境 中学的主体功能和教师在问题导向下教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培养建模思维。本节知识点与初中人体知识及必修教材中细胞部分的内容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可依据学生对先前认知的熟悉情况适当删补内容。 另外,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对后进生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适当调整学 生活动的时间,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