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流动情况,概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征,形成物质与能量观。
2.科学探究:通过资料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学会研究能量流动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2.教学难点
构建并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
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看“稻田养鱼”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生态农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一
1.请根据视频资料内容,结合第一节所学内容,构建“稻鱼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请根据食物网分析“稻鱼共作”生产模式有什么好处?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入主题——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选取其中一条食物链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是什么
3.太阳是如何输入到水稻(第一营养级)中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回顾教材,找到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的方式,且分析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实质是植物的总光合作用,也就是生产者的同化量。
探究二
思考1:输入水稻的能量有哪些去路,根据教材94页相关资料,构建能量流经水稻(第一营养级)的模型
思考2:流入害虫(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有哪些去路?
探究三
学生讨论分析,构建能量流经害虫(第二营养级)的模型
思考:
1.摄入量与同化量、粪便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害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里的能量?
3.真正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摄入量还是同化量?
4.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摄入量还是同化量?
5.害虫的能量是如何传递到鲤鱼(第三营养级)的?
探究四
根据规律,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模型图
思考:
1.能量是如何输入的?
2.能量沿着什么渠道进行传递?
3.传递过程中,能量形式是否发生变化?
4.为什么每一营养级之间箭头越来越小?有什么含义?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6.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为什么?
(三)同化量去路的模型分析
(四)课堂练习巩固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
1.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
2.__________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3.____________分别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
4.兔子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_____________;
5._____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七、板书设计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科学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以一个营养级为单位)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模型
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模型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式总图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情况
输入:总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1)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化学能→热能
散失:(1)形式:热能;(2)过程:有机物中化学能→热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