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第四章第三节 真菌一、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2.过程与方法(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2)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 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 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3)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及细菌的生殖。2、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三、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肉汤变质图片)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细菌【新课讲授】一、细菌的发现提出问题:肉汤中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由此展开对细菌发现过程的探索。学生阅读教材,探讨细菌发现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发展史,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1.虎克制作显微镜与细菌的发现提问: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注重显微镜功劳,列文虎克制造的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教师简单介绍:列文 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雨水和牙垢等物质,发现了很多呈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这些小生物有的单个存在,有的连在一起,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细菌。过渡:列文 虎克发现了细菌,但当时人们却不知道细菌是从哪来的,有些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细菌到底是从哪来的?2.巴斯德实验证明了细菌是由原来存在产生的教师介绍“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通过图解讲解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曲颈瓶实验提问:(1)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里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2)为什么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提示: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教师总结细菌的发现史。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教师展示电镜下的几种细菌形态(颜色经人工处理)教师讲解:细菌较小,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1.细菌的种类(教师展示葡萄球菌、乳酸杆菌、螺旋菌的图片)教师讲解: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细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2.细菌的结构(教师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教师提问: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细菌的结构特点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细胞核、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教师讲解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3.细胞的种类教师讲解细胞的种类,并提问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回答问题:细菌的营养方式教师提问: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由于细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教师总结: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寄生、腐生)。细菌的繁殖(分裂生殖、芽孢)提出问题: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教师展示细菌的繁殖过程图)学生观看图片描述细菌的繁殖过程教师强调:细菌的繁殖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教师展示电镜下细菌的芽孢图片)教师讲解: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形成的内生孢子,是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具有休眠作用,一般条件下可以生存十多年。芽孢特别能够耐受高温和干燥。 芽孢的孢壁较厚,折光性强,要用专门的染色方法才能观察到芽孢。【课堂小结】1.细菌的形态结构2.细菌的营养方式3.细菌的繁殖方式【课堂检测】略五、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一、细菌的发现1.列文·虎克 :显微镜2.巴斯德实验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菌 螺旋菌 球菌2.结构: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荚膜、鞭毛) 3.区别:无成形的细胞核 无叶绿体(异养)4.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怎样获取营养的?你认为细菌可能的获得营养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三、生殖 1.分裂生殖2.芽孢六、教学反思略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