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指导单年级学科 202(5)届 高(一)年级 (下)学期 (生物)学科教材课程 教材版本( 人教统编版 ) 课程类别: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必修 )单元课题 第( 1 )单元/章节;单元题目(遗传因子的发现 )教学分析 课标陈述: 内容要求: 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3.2.3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推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教学提示:模拟动物或植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学业要求: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统编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开篇之章,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一百多年前孟德尔的碗豆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本章包括2节。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主要研究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主要研究的是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两节内容均是按照"杂交实验——现象解释——实验验证——总结规律"的主线安排的。两个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均应用了假说——演绎法。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以及"分离定律"五部分内容构成。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由"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六部分内容构成。 两节内容都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并按着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表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即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章讲述的一百多年前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但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分子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后续的研究成果去验证、解释和发现,因此本章内容与其他章密切联系。 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此外两大遗传规律的应用和假说一演绎法也是本章的重点。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的性状有显隐性之分、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亲代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且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因此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法和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 1.通过“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探究过程,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阐明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2.通过运用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3.通过分析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体会孟德尔成功的经验,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4.通过阅读教材,能说出与性状类、遗传因子类及个体类有关的遗传学术语及含义。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阐明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2.能运用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3.能体会孟德尔成功的经验,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4.能区分与遗传学有关的概念。中学集体备课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 2025届 高一年级 下学期 生物学科教材课程 人教统编版必修二课时安排 本单元/章共( 5 )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课题名称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授课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 习题课( ) 试卷讲评课( )课标陈述 【课标陈述】 【内容要求】 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3.2.3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推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教学提示】模拟动物或植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学业要求】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统编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总结“分离定律”五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为后面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埋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分离定律 2.假说——演绎法。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 【课时安排】:3课时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的性状有显隐性之分、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亲代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且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因此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法和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 1.认识花的结构并说出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有哪些?(生命观念); 2.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说出各遗传符号的含义;举例说明与性状类、遗传因子类及个体类有关的遗传学术语。(生命观念); 4.能运用假说解释分离现象并画出遗传图解。(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 1.学生能准确概述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2.能归纳出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并说明操作目的。 3.下面都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C ) ①红葡萄与白葡萄 ②黄菊花与白菊花 ③黑头发与黄皮肤 ④狗的长毛与卷毛 ⑤高杆水稻与矮杆水稻 ⑥黄牛与奶牛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③④⑤ 【评价任务2】 1、学生能准确说出常见的杂交实验符号及含义。 2、能准确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并发现性状分离现象。 3、能准确描述正交于反交、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含义。 【评价任务3】 1.能准确说出显性遗传因子、隐形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的含义。 2.学生能够根据假说内容用遗传图解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申明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申明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学情调查 合作交流 互动质疑 精讲点拨 【学情调查】 上课前检查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统计、分类。 【引课】以“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 一、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活动1】探寻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成功的原因——【评价任务1】 【活动方式】自主阅读教材第2~4页,回答以下问题: 1、孟德尔说:“任何实验材料的价值和效用,取决于所使用材料对于实验目的的适合性。”为什么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2、什么是两性花、单性花、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性状、相对性状? 3、结合教材第3页图1—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归纳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并说明操作目的?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活动2】探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评价任务2】 【活动方式】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思考并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认识常见的杂交实验符号及含义。 含义亲本父本母本杂交自交子一代子二代符号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实验结果如何 2、什么是正交与反交?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什么是性状分离? 3、孟德尔发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活动3】探究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过程 ——【评价任务3】 【活动方式】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是如何解释的? 2、解释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3、尝试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书写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遗传图解。 【活动过程】 学生展示——师生点评——课件辅助 【课后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第6页“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并按要求自行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总记录结果,下节课展示。 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后活动使课堂学习有效延伸当堂训练 1.判断:(1)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传粉,实现亲本的杂交。(X) (2)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比例为1:1(X) 2.对于孟德尔所做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来说,不必具备的条件是(D ) A .选用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有明显的差异 B .实验选用的两个亲本一定是纯种 C .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 D .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遗留知识点课堂小结 1.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板书设计 1.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作业布置 1.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 ①开花后人工去雄②自花传粉前人工去雄③去雄后自然受粉 ④去雄后人工传粉⑤人工传粉后套袋隔离⑥人工传粉后不套袋隔离 A .①④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的内容的是 ( ) A .杂种F1自交后代会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 B .豌豆种子的圆粒和皱粒是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 C .形成下一代新的植株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植物的花粉(或精子)中的遗传因子只有体细胞的一半 3、书写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遗传图解。(选做)课后反思 虽然初中学过简单的遗传图解,但学生对于遗传图解中的一些符号还很陌生,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交代清楚,并进行适度训练和纠错。适当补充自交、杂交等概念的解释,有利于学生更深人了解孟德尔实验的内涵。通过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孟德尔的设想的超时代感。集体备课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 2025届 高一年级 下学期 生物学科教材课程 人教统编版必修二课时安排 本单元/章共( 6 )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课题名称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授课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 习题课( ) 试卷讲评课( )课标陈述 课标陈述: 【内容要求】 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3.2.3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推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教学提示】模拟动物或植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学业要求】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统编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总结“分离定律”五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为后面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埋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分离定律 2.假说——演绎法。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 【课时安排】:3课时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的性状有显隐性之分、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亲代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且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因此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法和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阐明测交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运用演绎推理预测测交实验结果并画出遗传图解。(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2.通过阅读教材,能阐明分离定律的内容。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通过运用分离定律,能解释或预测一些分离现象。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 1.学生展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2.学生能准确画出测交实验遗传图解。 【评价任务2】 能阐明分离定律的基本内容,归纳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 【评价任务3】 完成教材第8页思维训练实验方案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申明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申明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学情调查 合作交流 互动质疑 精讲点拨 第2课时 【学情调查】 上课前检查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统计、分类。 【引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 一、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活动1】探究如何验证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评价任务1】 【活动方式】 1.各组展示《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结果,并分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与分离比的关系。 2.自主阅读教材第7页,小组合作交流,画出测交实验遗传图解。 二、分离定律 【活动2】归纳分离定律的基本内容 ——【评价任务2】 【活动方式】自主阅读教材第6页,完成以下问题: 阐明分离定律的基本内容及适用范围。 归纳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举例说明如何运用? 三、分离定律的应用 【活动3】探究分离定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评价任务3】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1.列举教材中符合分离定律的事实。 2.阅读教材第8页思维训练,完成实验方案设计。 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方案。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进一步理解分离定律的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并感受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堂训练 1.孟德尔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做了三个实验,他发现问题阶段做的实验和验证假说阶段做的实验分别是( ) A.自交、杂交 测交 B.测交、自交 杂交 C.杂交、自交 测交 D.杂交、测交 自交 2.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1都表现为显性性状,F1的自交后代却出现了性状分离。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 (2)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 ) 3.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孩子的可能性是 ( ) A. 1/2 B. 1/4 C. 1/8 D. 1/6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遗留知识点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二、分离定律 1.基本内容: 2.适用范围:①②③ 3.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 三、分离定律的应用作业布置 课后概念检测1.2.3(选做)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承接初中阶段所学遗传学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立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运用假说—演绎法,由表及里地引出高中阶段遗传学的概念。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