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简介

年级: 高二年级 科目: 生物学 主备人: 授课人:
课 题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选择性必修2) 第三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素养 目标 生物观念: 通过分析和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资料,归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和讨论非生物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资料,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科学探究 通过分析和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说明种内竞争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4、社会责任: 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保护野生动物、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等社会责任感。
重 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案签字
难 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综合性。
教 具 1、PPT 2、教师准备观察材料。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法 讲述法,演示法 学 法 整理归纳法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问题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在我们周围,哪些植物种群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出现数量变化?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列举一例说明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会随着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课件展示答案。 2.新课讲授 (一)非生物因素 课件展示“思考·讨论”中的资料。 提问: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学生:阳光。 课件展示植物“郁闭度”的概念。 提问: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学生: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是有差异的。 提问:除了上述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学生:除了光照条件外,还受温度、风、水、火等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阅读P14,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学生:阳光、水、温度、湿度等。 提问:列举实例来说明非生物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哪些数量特征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学生:阳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种群的密度:水影响动物的出生率、死亡率等。 提问:结合具体实例说明非生物因索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学生:植被的分布受阳光、水,温度等多因素影响,动物受食物、栖息地等的影响。 教师总结: 影响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风、火、无机盐等。 同一非生物因素对不同动植物种群的影响是不同的。 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生物因素 课件展示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与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曲线, 提问: 单独培养时,为什么两种草履虫的数量不能无限增长? 混合培养的实验初期,为什么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 实验后期,为什么大草履虫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全部消失? 双小核草履虫种群的K值为什么比单独培养时低? 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是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猞猁和雪兔在不同年份数量变化情况,。 提问: 二者是什么种间关系? 谁的数量先增加? 怎样解释二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同步周期性? 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动,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影响雪兔数量变动的还有其他因素吗? 教师:总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因素包括:竞争(种内、种间)、捕食、寄生等,它们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来影响种群数量。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往往表现出循环因果关系。 课件展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 拓展: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即指决定种群繁殖特性的因素。它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外部因素包括影响种群动态的食物、天敌和气候等,它们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人类活动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放牧和环境污染等很多认为因素,使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锐减,有些甚至面临灭绝。 种群研究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P16,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对种群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什么?对于生产和生活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问: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保护动物,我国采取了建立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保护。请思考对大熊猫进行保护首先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大熊猫种群的特征和影响数量变化的因素。 提问:建立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学生:减少人类的干扰。有利于提高环境容纳量,恢复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提问:在渔业生产上人们既希望能捕获更多,又希望能可持续发展,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学生:估算鱼的种群数量,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教师:应用种群数量变化的“S”形曲线探讨在保护濒危动物、防治有害动物、开发与利用野生资源方面的具体应用。 应用种群数量变化的S形曲线探讨在保护濒危动物、防治有害动物、开发与利用野生资源方面的具体应用。 渔业捕捞量的确定(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 有害生物防治(鼠害和害虫)。 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1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 光照、温度、水分、风、火 二、生物因素 (1)种内竞争 (2)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教 学 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