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校 年级 高一年级
课题 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 3 章第 2 节的内容,包括细胞器间的分工、协调配合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其中的细胞器和生物膜系统不仅与真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学习跨膜运输方式、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增殖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总领性知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主要学习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学完此部分内容后,脑海里还是一个个独立的细胞器印象,并未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的组成成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教材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讲述了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引出了生物膜系统的概念、作用和应用,让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 在分析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并结合教学实际,选取“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作为第 1 课时,其余内容作为第 2 课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较为复杂和抽象,学生难以建立起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之间的联系。鉴于此,笔者借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动画、图片、视频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归纳说明细胞是一个系统、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引出生物膜系统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生物学这门学科充满了好奇心,对自主动手制作模型等活动充满了热情,喜爱观察科学的、色彩鲜明的图片,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较为抽象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也初步具备归纳的能力。第一课时需要引导学生由三方面分析八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功能,指导学生建构细胞器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第二课时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理解并掌握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学习目标确定
1. 阅读“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的概念模型、各种膜面积变化的数学模型,发展科学思维。 2.通过分析囊泡运输的结构基础,借助内质网膜、核膜和细胞膜的联系图解,建构生物膜系统的概 念,建立生命观念。 3. 以人工合成的生物膜材料为例,分析其原理和研究意义,发展社会责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学习难点: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任务实施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回忆细胞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完成细胞器结构名称与功能的连线题,从而发现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随后,展示奶制品的图片,指出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乳蛋白含有人体生长发育的各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最终提出问题: 牛奶中的蛋白质是怎样产生的呢 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三种细胞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旧知识,思考细胞器与蛋白质的关系,初步感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联系日常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牛奶,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复习的基础上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任务一: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组讨论 向学生提供资料: 现代细胞学之父帕拉德及其同事曾利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用3 H 标记的亮氨酸进行实验研究,证实了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及分泌途径,由此获得了 197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48 中的资料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①什么是分泌蛋白 包含哪几类 分泌蛋白最初在哪里合成 ②科学家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实验现象是什么 ③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尝试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④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需要能量吗 能量由哪里提供 教师展示相关研究过程的图片。 各小组形成统一答案并派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形成初步印象,可以发展推理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感悟科学家的精神: 成功不但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锲而不舍的精神,还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做到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结合。
任务二:建构模型,突破难点 教师播 放“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形成和分泌过 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分泌蛋白最终是如何运送给细胞膜的 以何种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各组学生以流 程图并配以文字表示该过程,图中要含有细胞器的名称、作用和产物。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最优秀的一组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现场展示,重点对学生没有理解的部分进行点评、修正和补充,形成最终的概念模型图。 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之一,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是其重要方法。学生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再通过图片、动画,增强可观可感性,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构建“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 概念模型并进行现场展示,发展科学思维,最后通过习题不但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提高解题技巧,而且与课堂最开始的问题相呼应。在此过程中,强调细胞各部 分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这项功能上的作用,使学生一步步认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为建立细胞 是一个系统的观念奠定基础。
任务三:动静结合,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涉及 3 种 具膜细胞器,它们的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再次播放相 关动画,提醒学生观察,以柱形图的形式构建出分泌前后膜面积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选出优秀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现场展示。 PPT 展示“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明确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细胞膜参与了整个过程。继续展示“内质网与细胞膜、核膜的联系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有什么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的方式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联系方式的不同,指出膜结构联系的两种方式,即以 囊泡为基础的间接联系、膜直接相连的直接联系。 学生归纳概括出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通过构建膜面积变化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科学思维。通过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理解囊泡运转系统的结构基础,即膜通过囊泡进行的相互转化,借助图片观察生物膜系统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最后引出生物膜系统的概念、作用,建立结构与功能观。
任务四:联系生活,实例展示,分析原理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包裹药物的脂质体、透析型人工肾、海水 淡化最新技术等人工合成的生物膜材料,向学生介绍生物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 脂质体,可定向运载药物,是抗癌药物包封于磷脂类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小囊; 透析型人工肾,可代替病变的肾脏行使功能,利用血液透析膜把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再让干净的血液返回病人体内; 石墨烯过滤薄膜,是利用廉价的大豆油作为原材料生产的具有微观纳米通道、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用于海水净化的新型薄膜。 学生思考,上述实例分别利用了生物膜的哪些特点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系统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科学理性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社会责任。
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可无)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核心素养: 首先通过复习旧知,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 接着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建构模型、汇报成果等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获取过程,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促使学生在构建结构与功能观这一生命观念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 最后利用图片和视频、联系生活、教师讲解、学生思考等活动,发展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此外,还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 视频、实物投影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可观可感性, 有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并实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能选取个别小组的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使部分学生不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对于生物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能让 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中进行展示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