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教材从概念、分布、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中学生对血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中遵循认知规律,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列表、对比、收集资料等活动,准确区分三种血管。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2)区分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种血管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渗透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种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难点:理解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交通是其命脉。在我们的身体内,也有着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运载着血液的流动。血液是通过什么流通全身的呢?课件呈现人体血管分布图,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多公里。通过血管,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各处,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及时运走。课件呈现不同出血图片,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二)新课讲授:1、再次呈现人体血管分布图,先从整体介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分布及连通。2、分别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1)由动脉血管的功能——将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引导学生思考动脉血管的结构特点。心脏收缩,将血液挤压到动脉中,然后运输到身体各部分去,那么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压力会小吗?血流速度可以慢吗?管壁能薄吗?根据这些推测,动脉血管一般分布的比较深,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但有些动脉分布的比较浅,比如桡动脉、颈动脉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动脉的特点,板书(2)呈现毛细血管分布图,引出毛细血管分布广泛、数量多的特点;呈现局部毛细血管放大图,引出毛细血管管壁薄、管径小的特点,因而得出管内血流速度慢的特点。板书由静脉血管的功能——将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去引导学生思考静脉血管的结构特点。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后逐渐汇集到静脉中,最终由静脉将血液带回心脏,那么静脉内血流的速度会快吗 压力能大吗?那么对于管径的要求呢?引导学生总结。板书提出问题:静脉血管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那么四肢静脉中血液流动方向是自下而上,受重力作用和肌肉压迫作用,血液难道不会倒流吗?引出静脉瓣,并用视频解释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讲述静脉曲张相关知识。归纳总结三种血管的关系及血液流动的方向:血流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思考1:根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析: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最适于在哪种血管处交给组织细胞,为什么?答:在毛细血管处,因为毛细血管壁极薄,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而且全身除了表皮外,各处细胞的周围都有毛细血管的分布。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思考2:医院的护士为病人输液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答:针刺入的是静脉。因为静脉大多分布的比较浅、管壁较薄、弹性较小,有利于针的刺入。而且静脉血流速度慢,刺后的伤口出血很少,稍经压迫即可止血。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的向心流动,血管由于血液比较多而鼓胀起来,从而便于针刺入。总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布置任务:预习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下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检验大家所学情况,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预习实验:(1)为什么要选择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作为我们的实验材料 (2)为什么要用湿的棉絮包起小鱼的鰓盖和躯干部 (3)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 (4)为什么使用低倍镜而不是高倍镜观察?(管内血流速度快)板书设计:(一般分布较深) (动脉特点) (管壁较厚、弹性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毛细血管特点) (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 ()(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血流速度最慢)(静脉特点) ()(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有些分布较浅,通常看到的“青筋”就是静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