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分析其产生的条件、特点和量的计算等。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并与“J”型曲线作比较。2、能力目标:能解释“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建模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用数学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指出能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研究种群数量的方法在研究种群数量时,我们常用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步骤为先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即种群数量以什么样的规律在增长 如:细胞20min分裂一次;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即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第三步: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列出表格,根据表格画曲线,推导公式。可以得出细菌的数量为Nn-2n,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最后一步为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即观察、统计细菌的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产生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2、数学公式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如果第一年数量为No,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t年以后的种群数量公式为:Nt=N0·λt3、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个体数的比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经过计算,我们得出“J”型曲线种群第t年的增长率为λ-1,所以在“J”型增长曲线中,每年的增长率不变;由于“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是在不断变化的,逐渐增大,直至无穷,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2、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3、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4、增长速率: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1/2K”。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5、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x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例如,某地野牛、狮的种群数量往往比较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例如,对某地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多年的变化情况所做的研究表明,该东业飞蝗的种群数量在 1913-1961 年一直处于不规则的波动状态(图1-6)。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蝗灾、鼠灾、赤潮等。就是种群数量爆发增长的结果。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种样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例如,多种鲸在遭遇人类过度捕捞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的鲸濒临灭绝。因此,对那些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