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本章编排在《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之后,不仅解决了学生对于前两章学习中留下的营养物质和气体如何在体内运输的问题,也为后续章节中学习体内废物的排出及激素的运输作铺垫。
本章内容包括血液、血管、心脏(含血液循环)、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各节标题均以其功能和组织器官名称以及应用命名,显示出从生活和应用出发,与生活接轨的新课程理念。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共同构成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用三节分别介绍血液、血管和心脏,显得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因此这部分可以独立成为一节,输血和血型单独安排一节,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等知识,并通过无偿献血,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及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本章教材分析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知识与技能
1.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2.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2.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尝试解读关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项目和数据,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重点
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准备加入抗凝剂和未加入抗凝剂的家畜血样,人血涂片、显微镜、血常规化验单和有关血液的课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走在马路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马路上的各种车辆在繁忙的做着运载工作。那么我们人体内的物质是靠谁来运输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被吸收后,怎样运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 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 相信同学们现在都会知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这条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这些运输线中的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各个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师】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如此重要。你们对血液了解多少呢
【生】思考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新课讲解
教师出示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及分层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试管通过实验处理过的血液,下面我来简单的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做法。将一定量的新鲜鸡血放入装有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试管内,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师】现在请认真观察并思考: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 各呈什么颜色 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生】试管中的血液分成了3层,上层淡黄色液体,约占一半多,下层红色,约占一半少一点,两层交界面还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
【师】很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到医院看病,有时医生会让我们做血常规化验。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医生开血常规化验单的目的是什么
【生】医生通过血常规化验单,可以了解到病人的血液成分的变化,为病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
【师】太棒了。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血常规化验单上都有哪些内容吗
【生】(摇头)不太清楚。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阅读血常规化验单时,着重看“项目”和“测定值”两栏,并结合着友情提示,了解RBC、WBC、Hb、PLT英文缩写所表示的含义。(出示一张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两栏成分并相互讨论)。
【师】结合着加了抗凝剂的分层的血液和血常规化验单,你认为血液可能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各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上 小组讨论。
【生】通过探讨我们小组觉得血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叫血浆;下层深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还有上、下层中间的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部分应该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师】回答的很好。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师】为什么把血液称作“流动的组织”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组织
【生】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师】好,那么,为什么把血液称作“流动的组织”呢
【生】血液中有很多血细胞,这些血细胞与液体状的血浆共同构成了血液,它有运输体内物质的功能,所以说血液是一种组织,又可以流动,因此就把它称作“流动的组织”。
【师】这个同学分析的非常好。不过我再补充一点,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交通工具,都有它自己的主要作用与功能,我们人体内的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也各有其主要作用与功能,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血浆
【师】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它里面溶有多种物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着分层血液图和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下血浆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生】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90%,还含有血浆蛋白,约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约占3%,这些物质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师】血浆中还含有这个图中没有标明的物质,它们是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尿素。
【师】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通过血浆的成分,推断一下血浆的功能呢
【生】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师】很好。分层的血液上层是血浆,下层是什么
【生】是血细胞。
【师】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血细胞。
【师】血细胞包括哪几种细胞
【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师】大家回想一下,血液分层后,血细胞在血浆的下面,呈什么颜色
【生】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呈白色。
【师】回答的非常准确。同学们,你们有过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 有那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血常规化验的过程呢
【生】学生叙述……
【师】看来你可以当医生了。为什么这张化验单能作为医生为你诊断疾病的依据呢 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我们亲眼看一下人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基本形态。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实验目的要求与方法步骤,带着以下几个讨论题来做实验。
【师】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细胞
【生】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师】好!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呢
【生】学生叙述……
【师】好。观察的非常仔细。你看到血小板了吗 为什么看不到
【生】可能它太小了。
【师】(给予一定的评价),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这三种血细胞。首先来看一下红细胞。
红细胞
【师】刚才同学们在显微镜下看到血细胞中的红细胞的数量最多,老师告诉同学们:红细胞的正常数值是:男:(4.0~5.5)×1012个/升;女:(3.5~5.0)×1012个/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子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并一起探讨一下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师】血液为什么是红色 这是因为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所以红细胞就呈红色了。血红蛋白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特性,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这个特性 它的这一特性可能使红细胞具有什么功能呢
【生】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师】好。请同学们来当小医生,根据生活常识分析一下他可能患有什么病
【生】可能是贫血。
【师】非常好!你知道什么是贫血吗
【生】血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师】请你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建议他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生】首先到医院看病,然后适当多吃些营养品。因为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所以我建议他多吃一些含铁质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肝脏、豆腐、牛肉等等。
【师】你的建议不错。
白细胞
【师】刚才我们在显微镜下还看到了一种数量比红细胞少,但个体比较大的血细胞,有哪位同学知道它是什么细胞
【生】它是白细胞。
【师】结合着老师给你的图片,你能描述一下白细胞的形态特点吗
【生】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但数目比红细胞少。
【师】回答的非常全面。白细胞的正常值是:(4~10)×109个/升。白细胞的个体比较大,在特殊的情况下它可以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大家猜测一下白细胞去干什么呢 它会有什么作用呢
【生】白细胞能将病菌包围、吞噬掉,这样可以保卫我们的身体。
【师】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外伤发炎的情况
【生】前段时间我的手被小刀划伤流血了,伤口周围红肿、发烫,后来有些化脓,到医院作了处理,没几天就好了。
【师】也许有不少同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下面我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原因:因为当时伤口没有及时消毒处理,病菌就侵入到伤口内。体内的白细胞就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病菌侵入的部位,去吞噬病菌,伤口周围就出现了红肿发炎的现象,那些英勇的卫士——白细胞在吞噬了许多病菌和死亡的细胞后,也英勇的牺性了。脓就是它们的尸体。这一次明白脓是怎么会事了吧。
血小板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用塑料袋盛水,如果塑料袋被针扎了一个小洞,水会怎样呢
【生】水会源源不断地从塑料袋中流出,直到流干为止。
【师】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有时我们磕破了点皮,出血了,你不用管它,它自己就止住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血液中含有血小板。刚才有同学说看不到血小板是因为它太小了。的确如此,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也不规则。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电镜下的血小板,它的正常数值是:(100~300)×109个/升。根据刚才老师说的请你想一想,血小板有什么作用呢
【生】有帮助止血的作用。
【师】有哪位同学能举出一个日常生活中血液凝固的例子
【生】……
【师】你们的例子非常好。血液之所以能够自行凝固,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的血小板,当人体受伤时,血液从破裂的血管中流出来,血小板会在伤口处聚集,释放出与血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血块堵住伤口而止血。
课堂小结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看一下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并回答。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一般检查和正常值参考
红细胞计数(RBC)
男:4.0×1012~5.5×1012个/mm3。女:3.5×1012~5.0×1012个/mm3。儿童:4.0×1012~5.3×1012个/mm3。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Hb)
男:120~160 g/L(12~16 g/dL)。女:110~150 g/L(11~15 g/dL)。儿童:120~140 g/L(12~14 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9~10×109/L(4 000~10 000/mm3)。新生儿:15×109~20×109/L(15 000~20 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50~300×108个/L(50~300个/mm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2.出血性疾病检查
血小板计数(PLT)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出血时间测定(BT)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凝血时间测定(CT)
活化法:1.14~2.05 min;试管法:4~12 min。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