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并应用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2.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二)能力目标1.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应用到实践中,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2.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社交能力。3.通过在班级内做交流报告和讨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保护生态环境。2.结合具体事例,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二、教学重点1.分组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2.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三、教学难点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四、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水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宋·秦观《行香子》)词中所描绘的村庄美如图画,让无数人向往。你自己现在所生活的地方也是如此优美吗?为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你能做些什么呢?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目的要求】1.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调查结果,讨论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2.认同每位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有自己的责任。【材料用具】笔记本、笔思考:如何开展调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实践过程,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方法步骤】分组分工、展开调查;选择问题、实例措施;分析原因、写出计划;推选代表、汇报情况。提示:1.分组调查校园或家庭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状况(1)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并集体行动。(2)可实地调查(注意安全),或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咨询,也可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电视或互联网收集资料。2.每组至少选择一个当地存在的问题,写出具体的实例和近年来采取的措施。3.分析当地生态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有关部门和公民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方面应该如何做,写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要求抓住关键问题,并力求切实可行)。4.每组推选两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调查报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展示成果】教师组织学生课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形成调查报告,提出解决措施,进行展示交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讨论交流】1.大家知道黄河为什么这么“黄”吗?因为黄河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才使得河水非常的混浊,而呈现黄色。2.为什么黄河会有这么的泥沙呢?因为黄河上游的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3.想一想,大家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黄河的输沙量?⑴从长远出发,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对黄河水土流失严重的中上游保护和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严禁开荒,提倡家畜圈养,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⑵要不断疏通河道,合理利用调配水库水坝的水来冲刷河床,减少泥沙沉积,加深河道。⑶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合理科学用水,避免漫灌等浪费水资源。4.同学们,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爱护环境首先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做起。现在就请我们大家每个人说出一条措施,共同拟出校园环境的保护条例,好不好?不燃放烟花爆竹;提倡步行,骑单车;不使用塑料袋;双面使用纸张;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粮食;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尽量利用太阳能;不食用口香糖;随手关灯,节约用电;拒食野生动、植物;不焚烧秸秆;保护草坪,善待植物;多用肥皂,少用含磷洗衣粉;不焚烧垃圾;不吸烟,也劝别人也不吸烟;不穿野兽毛皮制品;不乱倒垃圾;不随地乱扔乱吐;不随意丢弃废电池;不虐待动物;不围观街头耍猴者;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保护自然风光,不乱写乱画;认识环保标志;不过分装修房屋;回收可再生资源;正确使用和处理化学药品;多读环保书籍;少用袋装食品饮品;提倡校园垃圾分类……【课堂小结】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分组分工、展开调查;选择问题、实例措施;分析原因、写出计划;推选代表、汇报情况。【随堂练习】1.世界环境日是( )A.8月15日 B.5月31日 C.3月12日 D.6月5日 2.优秀调查品质包括( )①要集体行动 ②注意安全 ③应实地调查 ④团结合作,分工明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3.数千年前,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曾经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生态优越。但是,近百年来人们的掠夺式开发,使植被破坏,现已成为一片荒山秃岭。每到雨季来临,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之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分析回答:(1)原来生态优越的主要原因是( )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此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保持( )状态。(2)根据上述实例,说明森林的主要作用是( )。(3)为了保护( )和( ),我国陆续建立了数百个自然保护区。五、板书设计第三节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分组分工、展开调查;选择问题、实例措施;分析原因、写出计划;推选代表、汇报情况。六、教学反思略。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