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2.能力目标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
(2)有自觉关爱盲人、聋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2.难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迎面扑来,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
通过感觉器官判断下雨:乌云:看——视觉(眼睛),狂风:感——触觉(皮肤),闪电:看——视觉(眼睛),雷鸣:听——听觉(耳朵)等等。
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问: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
眼和视觉
【思考与讨论】
观察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
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就是物理学中的透镜成像原理。拍照时镜头起调节物距(像距)的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的作用,胶卷起感光的作用。
观察下图,说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脉络膜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镜头、光圈、暗室的壁、胶卷)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
瞳孔:光线的通道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折射光线
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脉络膜:有血管和色素,营养眼球,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视网膜:含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折射光线
视觉的形成
【合作探究】
说出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过程。
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
形成物像就能产生视觉吗
视网膜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部位)——视觉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视觉形成部位)。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思考与讨论】
有人摔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为什么?
仅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像还不够,还必须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视觉中枢),才能形成视觉。
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可能是视神经受损或视觉中枢受损。
【合作探究】
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设计一个实验,观察自己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大小。也可以同学间相互观察,并对观察结果作出解释。
在明亮处或近处,瞳孔缩小,减少光线的进入;在暗处或远处,瞳孔放大,增加光线的进入。
3.近视及其预防
近视的原因
晶状体过凸(使形成的物像拉近,不能落在视网膜上);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面)。
近视的矫正
凹透镜。
近视的预防
“三要”、“四不要”。
【观察与思考】
假如人失去听觉,以下场面各会出现什么情况?
听不到电话铃声,无法接听电话。听不到同学们的讨论,很难积极参与交流。
耳与听觉
耳的结构和功能
认真观察耳的结构图,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总结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鼓膜(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
鼓室(内有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内耳:半规管和前庭(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耳蜗(把声音传到听觉神经)
听觉的形成
【思考与讨论】
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
阅读教材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将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总结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的卫生保健
【小资料】
长久以来,人们对耳聋的发病情况认识和重视不够。其实,耳聋的发病率很高,耳聋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985年全球听力残疾人数为4200万,1995年为1.2亿,到2001年增加到了2.5亿。在16年中增加了6倍!在我国,据估计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约2700万,占残疾人总数的首位,其中聋哑人200多万,七岁以下聋儿有80多万。
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音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增聋儿3万余名。
据人口调查统计,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重度听力障碍者约占1‰~3‰。据估计,不同程度听力障碍者在人群中的比例,45~64岁为14%,65~75岁为30%,75岁以上者高达50%。
总之,如何降低聋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和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总结耳的卫生保健:(1)防药物中毒;(2)防噪声;(3)防进水;(4)防揪打;(5)不挖耳;(6)不戴耳环。
【思考与讨论】
当咽喉部有炎症未及时治疗时,病菌会通过咽鼓管扩散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或闭嘴堵耳,使鼓膜两侧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鼓膜被震破。
【课堂小结】
一、眼和视觉
1.眼的结构和功能
2.视觉的形成
二、近视及其预防
“三要”、“四不要”
三、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
3.耳的卫生保健
【随堂练习】
1.某同学不注意用眼卫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不但会影响学习,还会因近距离注视屏幕导致眼球中某个结构凸度增加而形成近视。这一结构是( )
A.晶状体 B.视网膜
C.睫状体 D.玻璃体
2.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3.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
A.视网膜 B.视觉中枢
C.视神经 D.感觉细胞
4.听觉感受器位于( )
A.半规管 B.前庭
C.鼓室 D.耳蜗
5.中耳内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导的是( )
A.外界声波 B.鼓膜的振动
C.神经冲动 D.听觉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1.眼的结构和功能
2.视觉的形成
二、近视及其预防
“三要”、“四不要”
三、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
3.耳的卫生保健
五、教学反思
略。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