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重 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 点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说一说,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 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见课件) 学生思考回答。答出自己知道和不知道的物体。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播放媒体视频,并给出问题 1:你能说出片中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吗 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答案学生观看视频回答:1:图中有绿树、小草、各种花、蝴蝶等生物,石头、土壤、空气等非生物。 2: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探究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课件展示生物特征的相关资料,并给出问题: 1: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 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 3: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 说明了什么问题 4:教材图17~19说明了什么问题 5: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再观看媒体资料,然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通过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课堂小结】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凡是生物都具有以下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也就是说,具有这些特征的物体就是生物。
作业布置 1.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生长 。 (2)猫生小猫属于 繁殖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遗传 。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变异 。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板书设计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主要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三、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七、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第一节  调查校园环境中的生物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重 点 1.学会做调查记录; 2.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难 点 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说一说文字中描述了哪些植物 提到了哪些昆虫和鸟类 它们栖息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我们校园中也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创计情境引入新课
【课堂探究】 探究一:如何进行调查 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物自主阅读课本,并给出问题: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调查目的 和 调查对象 ,制定合理的 调查方案 。 2: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抽样调查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记录 。 3: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整理 和 分析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阅读课本第9页,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探究二:实地调查 引导学生分析校园布局,并规划调查路线。 1: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2)分组: 6-8 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 树皮 、 草丛 和 枯枝落叶 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 鸟 和 昆虫 。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调查路线 。 (2)调查范围 。 (3)组内一共调查到了  种生物,其中植物 种,动物   种,其他生物   种。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调查记录习惯。
探究三:生物分类 3: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 动物 、 植物 和 其他生物 三大类; 按照生活环境: 水生生物 和 陆生生物 等; 按照用途: 家禽 、 家畜 、 作物 、 宠物 等。 将调查到的几种生物进行分类。 如:植物    种; 动物    种; 其他生物  种。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2课时(1)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重 点 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 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的调查活动,我们知道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你知道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堂探究】 探究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展示问题1:什么是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可以分几类 分别包括哪些因素 自主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
观察课本图片想一想: 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 讨论并回答: 小麦的生活受光、温度和水、养料等非生物因素的
探究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小麦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 影响;受蚜虫、瓢虫、田鼠、蚯蚓、蛇等生物因素的影响;2、 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良好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探究三: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主题: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和概述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3、如何确定变量?什么是对照实验?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原则是什么? (A:在实验中可能有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 你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你确定的变量引起的 B: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 只用一只行吗 C: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D: 为什么装置要一边遮光、一边不遮光 ) 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步骤。 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对照实验。 变量唯一。 (A、光、温度、水分。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B、用一只鼠妇做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用10只可以减少误差。C、可以减少误差。 D、设置对照。一组光照、一组阴暗。) 初步学会探究步骤,培养严谨科学的实验习惯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生态因素的概念 2.生态因素的分类 (1)非生物因素:水、温度、阳光、土壤、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实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2课时(2)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能够产生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形成环保意识。
重 点 描述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 点 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除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会有影响外,生物因素是否也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思考 假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探究】 探究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3、图114,分析讨论: 1、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举例说明。 答案:捕食(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会因争夺配偶而争斗) 合作(蚂蚁搬家) 知识源自生活,生活积累经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17页,分析讨论问题: 1、骆驼、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的环境的 2、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的环境的 3、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自主阅读课本,并小组说干就干回答问题。 1、骆驼有驼,而且尿液很少,骆驼刺根系很发达,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2、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可以起到保暖防寒的作用。 3、蚯蚓吃落叶等有机物质,经消化使其成为它的粪便,促进了物质循环,也为植物
提供了营养物质,同时蚯蚓的蠕动,松动了土壤,促进了空气流动。
探究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解释下列现象: ①大树底下好乘凉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并最终得出结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4、①大树可以进行蒸腾作用,不但可以增大空气的湿度,而且还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②蚂蚁会打洞,洞多了造成堤坝的土壤松动,堤坝就崩溃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整理知识能力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重 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4.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 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美丽的草原照片,老师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草原,可在草原上也演绎着许多的故事,请看下面的故事:出示课本“想一想,议一议”。 观看媒体,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问题: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2、什么是生态系统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 1、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和习惯。
探究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演示多媒体图片——“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并展示问题: 1、树、幼虫、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成分 观看媒体视频,并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1、幼虫以树为食,啄木鸟又可以食虫,是捕食关系。 2、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3、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包括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分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和表达能力。
探究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23页,用幻灯片播放视频及书中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展示问题: 1、什么叫食物链 2、简述食物链的书写方法。 3、图中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是互不联系的吗 答案: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4、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发生怎样的变化 5、什么叫食物网 6、为什么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构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箭头要指向高一级的消费者,表示“被吃”,从生产者开始写起,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 3、蛇减少了,青蛙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大量增加,青蛙的食物昆虫会大量减少。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5、因为有毒物质不能随代谢排出体外,在体内积累下来。营养级越高,积累的越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探究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问题: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它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草场过度放牧,草场还会保持原状吗 引导学生小结:生态系统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兔的数量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加。草场过度放牧,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甚至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 2.食物网 3.生物富集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课后反思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讲授
单元课题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主备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重 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内容。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堂探究】 探究一: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6~27页,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的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 2、生物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不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有一薄层。 2、生物生活在一个叫生物圈的圈层内,这个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探究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阅读课本第28~29页,完成下列表格: 类型草原湿地森林海洋淡水城市农田特点降雨少,动植物资源丰富沼泽植物及动物种类多空气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多淡水和其中的生物组成人类起重要作用,植物种类少人造生态系统,农作物为主体。作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水质,滀洪抗旱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空气中氧气主要来源饮用、灌溉、工业用水人类起支配作用,易污染。人类食物主要来源
探究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26页“想一想,议一议”和第30页“资料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1、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 2、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 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其他系统相关联。 2、农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培养小组合作习惯和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上述问题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各个生态系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层。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相互关联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