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执教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讲授单元课题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主备人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重 点 蒸腾作用意义; 叶片的基本结构。 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难 点 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景导入】 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些水中只有大约2.2千克是作为玉米植株的组成成分以及参与各种生理过程的,其余那么多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些水对于植物本身和自然界又有什么意义 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探究】 探究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通过设计红墨水实验来说明水分的运输,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在体内是怎样运输的 2:构成导管细胞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得出结论:茎中有导管,导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管子。 观察分析演示实验,并讨论回答问题。 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是通过导管运送到全身各处的。 2、导管细胞是长型的、管状细胞,这些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的细胞壁消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体内水分向上流动的概念。探究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叶片的结构 气孔的结构和开闭机制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叶片的有什么样的结构使水分散失出去呢? 观察叶片的结构需要制作切片,制作徒手切片时应注意些什么 叶片的结构 气孔是怎样构成的 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 是谁来调节的 蒸腾作用的含义。 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阅读课本,讨论回答问题: 1、右手捏紧并排的刀片,切的时候要迅速切割,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次水。 2、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3、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的形状和大小可以调节,所以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 4、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5、促进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播放视频及阅读相关资料。质疑: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 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来绿化我们的家园。【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吸收:根尖的成熟区 2.运输:导管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 4.蒸腾作用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 三、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3.叶片的结构 1.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2.截流降雨,涵养水源。 3.爱护植被,保护森林。课后反思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执教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讲授单元课题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主备人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能阐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过程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知 识的能力。 4.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复习,强化学生对生物科学的价值的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重 点 1.说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及制造有机物时需要光。 2.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能比较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说明有机物能构建植物体及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以及有机物分解时需要氧和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难 点 1.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景导入】 在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它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 它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思考,并初步形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概念。【课堂探究】 探究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清实验步骤及目的。 1、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3、将叶片放入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4、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5、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6、经碘液处理后,叶片将发生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配合老师讲解,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目的。 1、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形成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 3、酒精的沸点较低,隔水加热可以避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4、脱去绿色。 5、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 6、遮光部分颜色未变蓝,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未遮光部分有淀粉生成,淀粉的生成需要光。 实验结论: 一: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二:光是条件;叶绿体是场所,也是能量转化器。探究二: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有什么意义?。 1、有机物的作用是什么 从不同的水平分析植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 2、寒冬植物生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从细胞水平看,植物细胞的构成成分主要是有机物;从器官水平看有些植物的果实等各器官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从个体水平看,构成植物体干重的大部分物质是有机物。 3、在严寒的冬天,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减少或停止,所以植物的生长十分缓慢。探究三::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种类有哪些 2、为什么说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小结:可以说绿色植物既给其他生物提供了构建自身的材料,也给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的能量。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它们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阅读课本,讨论回答问题:、 1、糖类、蛋白质、核酸、脂类。在植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光合作用实验步骤: 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 2.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2.意义:(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执教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讲授单元课题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主备人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重 点 认识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难 点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景导入】 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我们为什么没感觉到缺氧呢 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思考问题,形成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探究】 探究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1~123页,回答下列问题: 1、海尔蒙特探究柳树生长的实验,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3、通过普利斯特利设计的实验,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必须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才能成功 4、通过普利斯特利设计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实验三中密闭的玻璃罩内,植物和小白鼠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6、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阅读课本,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1、植物体合成有机物需要水的参与,水是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2、形成对照实验,更有说服力。 3、在光下。 4、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或动物呼吸而污浊了的空气。 5、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小白鼠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小白鼠呼吸产生植物所需要的二氧化碳。 6、是,引导学生自由设计。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实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探究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课件展示“金鱼藻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视频,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1、本实验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2、在实验的装置中,能看到什么产生 3、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伸进试管口内,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4、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回顾之前所学光合作用有关知识,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6、光合作用的实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视频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阅读课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回答问题。 1、光下。 2、有气泡产生。 3、将要熄灭的木条复燃。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5、有机物(淀粉)和氧气。 6、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最后师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探究三: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展示问题: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怎样的应用 合理密植。【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 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1.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氧气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3.光合作用的实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 三、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课后反思七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讲授单元课题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主备人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重 点 认识呼吸作用的过程。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难 点 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景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那么这些有机物除了用于构建植物体,还有什么作用呢 思考,产生问题。 创设情境进入新课【课堂探究】 探究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课堂播放演示三个实验: 实验一:种子的呼吸释放热量 问题: 1、两只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不同 2、分析使甲瓶温度升高的热量来自什么 实验二:种子的呼吸释放二氧化碳。 3、澄清的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哪一种气体 4、观察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5、得出实验结论:呼吸作用产生了哪种气体 实验三: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问题: 6、观察实验现象: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有什么不同 7、甲瓶中的氧气到哪里去了 8、得出实验结论:呼吸作用吸收什么气体 引导学生归纳出呼吸作用过程、概念(公式)。 认真观察,并思考回答问题。 1、装有萌发的种子的暖水瓶中温度计示数上升。 2、种子的呼吸作用。 结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3、二氧化碳。 4、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萌发和种子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6、甲中的蜡烛熄灭,乙中的蜡烛继续燃烧。 7、种子呼吸利用了。 结论:萌发的种子呼吸时产生氧气。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出呼吸作用的过程就是细胞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程。探究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2、呼吸作用的意义。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及联系。 讨论回答问题: 1、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说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课件展示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中哪些过程是需要消耗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 2、哪些过程是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的 3、你能说出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吗 总结: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课本,并思考回答问题: 1、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 2、植物的光合作用。 3、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地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1.植物呼吸吸收氧气。 2.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植物体所有的活细胞都可以进行呼吸。 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