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五章)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五章)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学 学年度第 一学期
八年级生物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单元课题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情感目标 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认同细心观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卫生习惯。
重 点 掌握细菌真菌分布特点
难 点 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开封后,放置了三天的牛奶还能再喝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
【探究一】观察菌落 用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现象及大型食用菌。 1、怎样才能直接观察到细菌或真菌呢? 2、怎样培养细菌呢?应该注意什么呢? 3、讲述接种的概念。 4、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什么区别? 了解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的:它们无处不在,解除了少数真菌个体较大外(如:几种大型的食用真菌),大部分真菌和细菌都十分微小。 1、学生阅读课文66-67页,了解培养基和菌落的概念。 2、学生自行阅读书中67页,说出细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回答。 3、细菌: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大多白色。真菌:较大,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等多种颜色。 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概念,学习操作技巧
【探究二】探究细菌和真究的分布 要求:认真阅读《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理清探究思路,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主题和方案设计。 质疑:不同环境中都 有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 确定问题:洗手前和洗手后细菌和真菌哪个多? 材料用具有哪些? 讨论: 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阅读课本P68-69页,并讨论完成探究主题和方案的设计。 1、提出问题:洗手前和洗手后的细菌和真菌哪个多? 2、作出假设:洗手前的细菌和真菌比洗手后多。 3、材料用具:已高温灭的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无菌棉棒、标签纸、放大镜。 4、探究方案: (1)洗手前用无菌的棉棒擦取手心,在1号培养基上轻轻涂抹;洗手后用无菌的棉棒擦取手心,在2号培养基上轻轻涂抹,此过程叫做接种.3号培养基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放在恒温箱中恒温培养.
(2)结果预测:A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较多,B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较少,C培养基上几乎没有菌落.③可以得出结论:洗手前手上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
(3)实验结论: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数量比洗手后手上的细菌数量多。 培养学生提出发问题、探究问题能力
【探究三】细菌真菌培养 细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备哪些生活条件? 根据实验提供的条件总结出细菌、真菌生活需要的条件: 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活空间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菌落 类群大小颜色形态细菌小一般白色表面光滑或粗糙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不同真菌呈现黑、绿、黄、红等不同颜色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课后反思
中学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 年级上册生物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单元课题 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 细菌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运动方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
情感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对细菌生殖的学习,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重 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难 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拿出一个腐烂的苹果 提问:为什么苹果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回答。 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
【探究一】细菌的发现 1、多媒体图片:列文虎克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2、多媒体图片: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1)比较这两个烧瓶有什么不同? (2)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3)有什么实验现象? (4)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3、巴斯德其它的贡献 4、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图片、自主学习 讨论并回答: 回答 交流看法 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 理解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了解科学家的贡献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探究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细菌的大小。多媒体展示图片:头发上的细菌和针尖上的细菌 2、细菌形态。 (1)出示PPT细菌三种形态图片 (2)播放PPT。对图片进行分类 3、细菌结构。 (1)板画细菌结构图 (2)PPT:播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 (3)对比三幅图片的结构异同 观察、了解 观察、认识 PPT:进行分类 看书短时记忆后小组合作完成“讨论1” 填表 让学生了解细菌非常小 认识细菌的三种形态 学习细菌结构图 回顾动、植物细胞结构 与动、植物细胞比较异同
【探究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必要时给予提示。? 小组合作完成“讨论2” 了解细菌营养方式
【探究四】细菌的生殖 1、播放PPT:分裂生殖过程。 2、繁殖速度 3、芽孢。播放PPT芽孢形成过程的图片,讲解 看、了解 P74技能训练:计算。树立讲卫生的习惯 看PPT 了解细菌分裂生殖过程 了解细菌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了解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课后反思 细 菌 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 巴斯德 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鞭毛 荚膜 细胞壁 细胞膜 无成形细胞核 细胞的生殖:分裂生殖
中学 学年度第 一学期
八年级生物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课型 新授
单元课题 第二节 真菌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2.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认识几种食用菌的形态,培养学生鉴别能力。 2、通过对霉菌和蘑菇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几种常见真菌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于应用的道理。 2、通过对真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重 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 点 1)真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真菌的繁殖。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出示七年级上册几种单细胞生物的教材插酵母菌和细菌细胞结构对比图。 酵母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是真菌。 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探究一】酵母菌细胞结构 出示植物细胞和酵母菌细胞对比图 得出酵母菌细胞有细胞核但没叶绿体 考察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探究二】酵母菌的生殖及应用 播放葡萄酒中的酵母菌繁殖的片段,提出问题。真菌生殖方式是?和细菌有什么区别? 出示小资料,演示 与细菌的分裂生殖作比较,找出区别。 在不断地对比中,理解新知。 学生活中的生物学
【探究三】蘑菇 1、种类 2、生殖 3、结构 4、毒蘑 介绍蘑菇的种类及营养价值 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和几组蘑菇图片。 介绍蘑菇养殖基地 出示孢子印 播放录像,出示蘑菇结构图 讲解地下的菌丝和地上的子实体的区别。 介绍毒蘑菇 思考说出蘑菇的生活环境。 孢子印对照实物蘑菇,找出孢子存在的位置。 根据图片说出蘑菇的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四】霉菌、 1曲霉 2、青霉 3、霉菌的应用 用真实事例引出黄曲霉和青霉出示图片 阅读倾听 观察 找出特点完成教材讨论题1 激起兴趣 产生求知欲
课堂延伸 灵芝 冬虫夏草 动手动脑 情感教育
板书设计 真菌 一、真菌类型: (1)单细胞:酵母菌 (2)多细胞:蘑菇,霉菌 二、.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但没叶绿体 三、营养方式:异养 四、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课后反思
中学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年级生物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单元课题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辩证地看问题。
重 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 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提问:。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回答问题 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探究一】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阅读“观察与思考”的有关内容,讨论真菌和细菌是怎样促进物质循环的? 细菌分解食物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阅读课本,回答: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分解水果和面包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腐烂、面包生霉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及归纳总结能力。
【探究二】引起植物和人患病 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提问:1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 2.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 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探究三】与动植物共生 指导学生看书中P81,理解地衣的共生,并强调共生的概念,提问:1.地衣的共生与根瘤菌的共生有何不同? 2现在化肥生产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用这种“生物固氮”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 看书,并理解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 瘤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课堂延伸 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防治农作物灾害? 列举抗生素”治疗范围。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庆丰霉素等,另外不可利用细菌和真菌制造除草剂,它们都具有环保作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 、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课后反思
中学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年级生物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单元课题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甜酒、酸奶或泡菜等
情感目标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重 点 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难 点 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一提到细菌真菌人们只想到它的坏处,难道它们没有益处?其实人们已经将这些益处运用到生产实践上,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学生思考,并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1)演示酵母菌发酵实验, 提问:1.气球为什么会膨大 2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 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视频播放甜酒,酸奶,面包制作过程 产生了二氧化碳 酵母菌把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了解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培养那个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拓宽学生知识面,
【探究二】细菌与真菌的食品保存 1.提问:食物腐败的原因是什么? 2.多媒体展示一系列食物保存图片,让学生总结食物保存原理 1.细菌真菌从食物中获取有机物并繁殖,导致食物腐败。 2.食物保存原理:把食物的真菌细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探究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指导学生看书中92页,要求学生说出细菌真菌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教师并适当补充 细菌真菌繁殖快。利用真菌生产抗生素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人们也可以把某种基因转入细菌内部,生产出转基因药品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探究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是如何参与物质循环的? 我们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废物还有好多是有机物,试着运用这节课内容,说说怎么处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回答问题:1. 细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2.没有氧气时,细菌可分解人畜粪便产生甲烷气体,用作生活能源。污水也可以用细菌分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一、发酵现象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食品腐败原因 食品保存方法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有关抗生素药品---真菌与疾病防治 2.细菌与疾病防治---转基因药品 四、细菌、真菌与环境保护 1.有氧条件下----细菌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无机物 2.无氧条件下----产生甲烷气体,作为能源 3.污水处理原理---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课后反思
中学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 年级生物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教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单元课题 第五章  病毒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记忆能力、主动学习、逻辑思维、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展过程,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度之间的关系。 2、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重 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 点 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该图是艾滋病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放大70 000倍)。比较一下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 初步了解病毒与细胞的不同点。激发兴趣。
【探究一】病毒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病毒是怎样被发现的?病毒有哪些种类? 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 3、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阅读课本89-91页,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病毒比细胞菌还小得多。根据寄主的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3、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简单增殖)。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病毒致病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1-92页,并讨论回答问题。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阅读教材,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片讨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与人类关系是两方面的。 1、有害的方面:(1)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2)危害经济作物、家禽家畜;(3)破坏人类使用微生物的产业。 2、有利的方面:(1)医学:预防接种;(2)可制高效的生物农药;(3)在基因工程中,发挥大作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观察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延伸】 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课堂练习 下图表示了三种不同的病毒,据图回答: (1)从结构上看,它们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由[1] 蛋白质外壳 和[2] 遗传物质 构成,没有 细胞结构 。 (2)C寄生在细菌内,叫做细菌病毒,又称 噬菌体 。 (3)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 活细胞 内,在自己 遗传物质 的控制下,利用细胞内的物质作为原料制造出新的病毒,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的活细胞。
板书设计 病毒的发现 病毒的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 三、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只有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 四、病毒的种类根据寄生细胞不同进行分类 五、病毒的生活和繁殖:在活细胞内寄生 六、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