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3)尝试将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分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学会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中的生物种类的基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2.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的生存环境,查找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命是美丽的,生命现象是神奇的。面对色彩缤纷的自然界,你也许会为春草的萌发、新生儿的诞生而欣喜;会为秋叶的凋零、生命的远逝而叹息;你会赞美“天高任我飞”的鸟儿,也会感叹“海阔凭我跃”的鱼儿。你想过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哪些生物吗?你对它们熟悉吗?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二)互动授课1.讲述:如果让同学们一起调查一下校园中的生物,应该如何进行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科学方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1)什么是调查?请举例说明。学生: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2)调查时主要做哪些工作?调查结果怎么处理?学生: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的“调查”。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中的生物种类。(1)教师在组织学生沿着既定路线实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在调查中关注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②教师应尽可能对每个小组作出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③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做到认真仔细,学会借助工具、仪器进行测量,对观察对象进行如实记录,填写好生物调查表(可以参考教材第11页的调查表,也可以自行设计)。④对于调查中不认识的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编号,记录好特征,有条件的也可以拍照或录像,在条件允许并且不损伤植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制作成标本,待活动结束后再查找资料或向专家请教,设法认识它们。(2)分组并制订活动方案。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出活动方案,每个小组的活动方案要合理可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落实到位。例如,某小组调查活动方案如下:活动名称 班级 小组调查地点 校园(具体某处)调查路线 A→B→C→……文字记录 学生①有关生物数据的测量(如植物的高矮等) 学生②有关环境数据的测量(如温度、湿度等) 学生③照相、摄影 学生④查找资料,归类整理 学生⑤调查新发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⑥总结汇报 学生⑦其他工作(如制作标本,制作植物标牌、挂牌等) 学生⑧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的正文部分,了解常用的生物归类方法。各组将调查到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植物、动物、其他生物)、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进行归类,填入表中,并讨论归类的意义。归类依据 按类别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 意义形态结构特点 可以弄清不同类群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有利于保护生物生活环境用途五、板书设计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