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2.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及沟通的能力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2. 教学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视频,配制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材料和用具,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若干个经高温灭菌的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学们一定也见过馒头变质发霉、水果上长“毛毛”,这些其实是真菌中的霉菌。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也较多。细菌和真菌是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吧!(二)互动授课1. 播放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图片或已经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实物,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1)什么是菌落?学生: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什么区别?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学生:菌落 大小 形态 颜色细菌菌落 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黄色、白色、黄白色等真菌菌落 较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色等(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学生: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4)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要添加牛肉汁、土壤浸出液或牛奶等物质?学生:为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提供所需的有机物。(5)配制好培养基后为什么要高温灭菌?学生:消灭其他杂菌及其孢子、芽孢等。(6)为什么要将细菌和真菌放在恒温箱或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学生: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2. 引导学生参照教材第68~69页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设计“比较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分布情况”的探究方案,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更加合理。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方案。①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需要几个培养皿?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哪一组可能不会长出细菌?③标签纸上应该写什么内容?标签纸应贴在培养皿的什么位置?④如何取样?培养皿是否要放在同一环境下培养?⑤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为何要高温灭菌?⑥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案例:比较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分布情况提出问题:洗手前与洗手后手上的细菌数量一样多吗?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数量比洗手后的多。制订和实施计划:①将9个已灭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洗手前、洗手后、空白对照。②把培养皿盖打开,请三位同学将手指的5个指尖分别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纸的3个培养基上按一下。③再请刚才的三位同学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然后将手指的5个指尖分别在贴有“洗手后”标签纸的3个培养基上按一下;“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结果。⑤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各培养皿中细菌的菌落数,求出各组的平均值。实验结果:洗手前接种的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多,细菌在培养基上呈现五个指尖的形状,洗手后接种的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较少,“空白对照”组没有菌落。得出结论: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讲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的目的是保持单一变量。根据该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的生活经验是: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吃东西前或体育运动后要注意洗手。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的正文。点拨补充: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极其广泛。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有的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如乳酸菌、甲烷菌等;有的细菌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生存,如醋酸菌等;有的细菌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均可生存,如酵母菌等。五、板书设计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