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节 哺乳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教学难点: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哺乳动物的标本、图片、视频,兔和狼的牙齿结构图,兔的神经系统图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包括水生哺乳动物——海豚、鲸;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陆生哺乳动物——袋鼠等。提问:这些动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也很大,为什么都属于哺乳动物呢?(二)互动授课1. 展示毛茸茸的猫的图片,以及袋鼠、熊猫、猴子哺乳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6~37页的内容并结合生活实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1)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什么?哺乳动物的体温恒定吗?学生:哺乳动物的体表被毛,体温恒定。(2)所有的哺乳动物体表都被毛吗?体表的毛具有什么作用?学生:不是所有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体表的毛具有保温作用。(3)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什么?这样的特点有什么意义?学生:胎生、哺乳。利于提高后代的成活率。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胎生、哺乳能提高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教师补充讲解胎生、哺乳的优越性。师生共同总结:①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体直接产出幼崽。胎生比卵生的后代出生存活率高。②母体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幼崽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因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它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3. 引导学生观察狼和兔的牙齿结构图,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1)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兔和狼都有门齿和臼齿。(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学生:狼有犬齿,而兔没有犬齿,这与狼和兔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是食肉动物,犬齿尖锐锋利,可攻击、撕咬猎物。兔是食草动物,门齿形状像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3)哺乳动物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学生: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门齿适于切断食物,犬齿适于撕咬食物,臼齿适于咀嚼食物。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4. 展示家兔的神经系统图。补充讲解: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师生共同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教师点拨:不管水生的还是陆生的,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都胎生、哺乳,但是最低等的鸭嘴兽却是卵生的,而且体温不太恒定(26~35 ℃)。5.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的“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有益:食用、药用、经济价值、人类的帮手等。(2)有害:传播疾病,损害农、林、牧业等。教师讲解因人类滥食野生动物引发传染病的案例。五、板书设计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