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资源简介

4.2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论述胞吞包胞囊泡形成的过程。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图表,获取信息。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阐述,感悟生命的神奇和伟大,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主动运输的特点,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比较,胞吞胞吐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被动运输的两种方式,让学生说出被动运输的两种方式 探究新知 教师: 回顾被动运输中的两种方式后,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主动运输”。在被动运输中物质要进出细胞就必须借助膜内外的浓度差,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教师提问:是否物质进出细胞,都是采用被动运输呢? (生物学事实展示:问题探讨中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碘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 教师提问:甲状腺滤泡细胞的碘浓度这些离子为什么能逆浓度运输呢? 引出:主动运输。 动画展示,发现特点: 动画展示主动运输过程,提问:对比被动运输,说出主动运输具有哪些特点?(PPT展示表格)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填表。 教师:引导学生从主动运输特点归纳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 教师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主动运输能将细胞内外低浓度的物质运输到高浓度 ,这一运输方式对细胞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请结合主动运输的特点,分析影响其运输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转运蛋白虽然能够帮助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是,对于像蛋白质和多糖这样的生物大分子的运输却无能为力,从而引出包吞包吐。 展示包吞包吐示意图,发现其过程特点 教师提问:这些大分子是怎么运输的?运输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课堂小结 教师:对物质运输的方式进行总结。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设计意图
学生:回顾被动运输的两个方式。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思考回答主动运输的概念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写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学生:思考分析后回答问题,细胞膜上载体的数目,细胞内能力的供应等都会影响主动运输。 学生:据图思考分析后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老师思维回顾知识。 通过回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学习期待。 通过观察动画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而且通过观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主动运输的过程。其次通过比较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自己归纳阐述概念,能够更好理解概念的意义。 提高课堂的意义,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通过拓展延伸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观察图片归纳总结,能更好的归纳知识。 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
设计思 路说明 本节课为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复习导入,通过旧知识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 二、探究新知,1、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主动运输过程和胞吞胞吐示意图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易于学习理解。2、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