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免疫失调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免疫失调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表格版)

资源简介

4.3免疫失调
年级 高二 授课时间
课题 第3节 免疫失调
教学目标 1.通过免疫失调的类型及产生症状建立调节稳态观。 2.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适宜注射减毒活疫苗。 3.通过学习免疫失调产生的机理及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教材分析 在本章第一节中学习了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所必需的。如果免疫功能失调,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本节是对免疫失调相关内容展开的叙述。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于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本节包括相对独立的三方面内容: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教材正文紧接着问题探讨使用了有三个小问题构成的问题串将整节内容串联起来,也体现了介绍三者的逻辑顺序: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异己物质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的过敏反应;对自身的物质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以及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丧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视频引入】观看视频《换季过敏怎么办?》 【提问】你有过这些过敏症状吗? 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他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当免疫功能不正常时,就可能发生免疫失调性疾病。 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进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新课 教学 一、 过敏反应 【引导思考】举例说出你所了解的过敏症状,人都会对哪些物质过敏? 【引导分析】 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过敏原有哪些?它和抗原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组合作】尝试分析过敏反应的原理 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 【提问】 1.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哪些? 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2)出现过敏症状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由医生通过医学方法检测、诊断、治疗。 回想生活经历,积极回答 阅读课本,构建概念 小组讨论分析过敏反应的原理。 查阅课本,完成相关问题
新课 教学 二、 自身免疫病 【引导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的“非己”物质会产生免疫反应,对自身物质会不会也有“敌我不会”的情形呢? 明确概念: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若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尝试分析上述几种疾病的发病原因。 那么,自身免疫病如何治疗呢? 自身免疫病发病率较高,会对机体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均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治疗困难。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缓解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自身免疫病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所致。 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去除异常的免疫系统,并获得正常的免疫重建,可能从根本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重大突破 屠呦呦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思考,免疫异常的其他情况 明确概念 举例发言 根据所学,分析如何治疗相关疾病 感受国人骄傲
新课 教学 三、免疫缺陷病 除了上述两种免疫异常,还存在免疫缺陷病 【明确概念】免疫缺陷病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指导学生明确免疫缺陷病的两种类型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两种类型的实例分析。 大卫·菲利浦·威特,别名泡泡男孩,生于1971年9月21日,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该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他在塑料泡泡里度过了12年的光阴。1984年2月22日,与病魔和孤独斗争了12年半的“泡泡男孩”离开了人世。在塑料泡泡里度过的12年中, 他渴望亲人深情地拥抱,却在临死那一刻, 第一次触摸到妈妈的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侵入人体后可潜伏2~10年甚至更长。期间,HIV经历迅速增殖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分泌抗HIV的抗体,这也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直到艾滋病发病时,机体仍会继续分泌该抗体。但是,随着病毒的复制,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感染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最终患者死于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关爱艾滋病人从我做起 阅读课本,明确概念 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掌握艾滋病的发病原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通过分享讨论,形成共识:关爱艾滋病人
课堂 练习 1.免疫失调包括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如图是重症肌无力致病的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细胞来自B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是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 D.图示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免疫过强 【答案】D 【详解】A、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导致重症肌无力,说明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肌肉收缩,A错误;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B错误; C、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前者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后者不是,C错误; D、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自身免疫疾病,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D正确。 故选D。 2.下列疾病中,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湿疹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风湿性心脏病 【答案】B 【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不符合题意; B、湿疹不属于自身免疫病,属于过敏反应,B符合题意; 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C不符合题意; D、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⑥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⑦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人体的免疫缺陷病 ⑧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⑨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5项 B.4项 C.3项 D.2项 【答案】B 【详解】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抗原不一定都是外来异物,例如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对于自身免疫病来说,抗原是来自自身织组细胞或器官,②错误; ③HIV主要识别并侵染人体的T细胞,使得免疫功能过弱,引起免疫缺陷病,③错误; ④吞噬细胞可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也能在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故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在再次接受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往往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⑤正确; ⑥抗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则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⑥正确; ⑦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⑦错误; ⑧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⑧错误; ⑨对移植器官受体来说,移植器官属于外来的抗原,能引起细胞免疫,故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⑨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菌、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功能紊乱 C.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D.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答案】B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B正确; C、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C错误; D、自身免疫病是自身的免疫能力过强造成的,艾滋病是机体免疫缺陷造成的,D错误。 故选B。 5.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O—<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缩腿反射中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效应器是 ,③称为 。 (2)图甲中刺激a点,由于 ,引起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从而产生兴奋。若刺激d点,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 (用字母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进行传导。当兴奋传至乙图结构时,若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则乙图中[ ] 无法正常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暂时失去兴奋传递功能。 (4)若乙图为神经—肌肉相接触的部位。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会使 增殖、分化、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导致该部位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无法正常结合,兴奋无法正常传递。这种疾病属于 病。 【答案】(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腿部肌肉 神经中枢 (2) Na+内流 c和e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 局部电流/电信号/神经冲动 ⑨突触小泡 (4) B淋巴细胞 自身免疫 【详解】(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代表动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腿上肌肉称为效应器,③称为神经中枢。 (2)图甲中刺激a点,由于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从而产生兴奋。若刺激d点,则除d点外,d与c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产生兴奋; d在突触前神经元上,e在突触后神经元上,兴奋可以传递到e点,所以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c和e。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 (3)兴奋在神经元上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的。兴奋传至乙图突触结构时,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作用于突触,从而使乙图中⑨突触小泡无法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暂时失去兴奋传导功能。 (4)若乙图为神经- 肌肉相接触的部位,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导致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不能正常结合,兴奋无法正常传递。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板书设计 4.3 免疫失调
课后 作业 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