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教案(表格式含答案)2023年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教案(表格式含答案)2023年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23年9月 课时 1
教具 课件、实验用具和视频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分组实验和探究活动,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产生氧气。 2、认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和产生氧气,在生物圈中有维持“碳--氧”的作用。 3、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学 情 分 析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了解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本节的学习,知识内容抽象,不具备相关的花学知识。如淀粉遇碘变蓝特性,也不知道叶绿素师有机物。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和演示指导。
重点 和 难点 重点: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 难点:单一变量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和原理的理解。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现象: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蓝。 实验结论: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过程与设计 情景导入, 播放图片。 师点拨:当你看到路边的太阳能和房屋的太阳板时,会联想到太阳能 发电的广阔前景。人们一直追求高效、清洁能源,想从自然界获得。其实,迄今为止利用太阳能最理想的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学习新课(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探究主题一、光合作用的产物 人类对光合作用的研究是从 18 世纪后期开始的,期间经历了一个漫 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1864 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 (Julius v.Sachs) 利用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产生淀粉。 阅读课本P54-56及图2.1-13,图2.1-14,图2.1-15,图2.1-16,图2.1-17 自主学习,互助质疑,合作探究 (一)分组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目的要求: 1.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形成一定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材料器具:三、盆栽天竺葵(或秋海棠);黑纸片,曲别针,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酒精,碘液,清水。 方法步骤:(分组实验,组长负责,设计方案,师点拨释疑,小组互评,师生评价) 1、暗处理: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分析讨论:暗处理的目的? 展示分享,师点拨释疑: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2、选叶照光:选一片叶片,用黑纸片把该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该叶片,去掉黑纸片。分析讨论,教师点拨引导。 目的是设计对照实验。叶片遮光部分为实验组,照光部分为对照组。变量是光照。 3、脱去叶绿素: 将该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叶绿素溶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 分析用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的的原因? 展示分享,师点拨:酒精易挥发,易燃烧,防止温度过高引燃酒精。脱去叶绿素的目的,排除叶绿素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4、漂洗: 取出黄白色的叶片用清水漂洗,平铺培养里,滴加碘液。 5、冲洗、观察: 用清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质疑辩论:脱去叶绿素的叶片遇碘液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 展示分享,师点拨释疑: 实验现象: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蓝。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归纳总结步骤过程: 知识拓展:进一步探究: 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绿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而非绿部分不进行光合作用。 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绿体是细胞质中的一种结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是叶绿体中的一种物质——能吸收光能的色素。 3、绿色植物并不是只有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凡是细胞中含叶绿体的部分,都能制造有机物。如植物幼嫩的茎、果实等。 跟踪训练,巩固知识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①用酒精去掉叶绿素 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 ③把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 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⑤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 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 A.②④③⑤⑥① B.④②③①⑤⑥ C.②③④⑤①⑥ D.④③②⑤①⑥ 2.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中,有如图所示的实验环节,该环节不会出现的实验观象是(  ) A.大烧杯中的水沸腾 B.小烧杯中的酒精变绿 C.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 D.叶片变黄 3.图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B. 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④②①⑤ C. ④为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于小烧杯中的酒精里 D. ⑤的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答案:DCB 【演示实验】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阅读课本P55-56,看图2.1-18 自主学习,探究思考
目的要求: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大烧杯,短颈玻璃漏斗,玻璃管,橡皮塞,细木条 (或卫生香),火柴,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里。在金鱼藻上倒罩短颈玻璃漏斗,将一端塞有橡皮塞的玻璃管灌满清水倒扣在漏斗颈上。 2、将上述实验装置移倒阳光下照射,观察现象。 3、待气体充满玻璃管的1/2左右时,打开玻璃管的塞子,迅速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现象。,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达交流,展示分享,师点拨: 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复燃。说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 知识拓展: 1、氧气:难溶于水 助燃,常用排水法收集。 2、根据使带火星的细木条或卫生香燃烧情况,判断氧气是否存在。 对点训练,巩固知识 1.小明买金鱼时,老板送了一些新鲜的水草,让他放到鱼缸里,主要目的是( ) A. 装饰鱼缸 B. 清洁鱼的排泄物 C. 增加水中的氧气 D. 降低水的温度 2.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金鱼藻产生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空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答案:CA 三、课堂小结: 盘点收获,共分享。 课堂达标:(分层提高,评价记分) 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A.绿叶 B.叶片 C.叶绿体 D.叶肉细胞 2.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 A.溶解淀粉 B.将淀粉煮熟 C.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D.使淀粉分解 3.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 A.白天 B.白天和黑夜 C.有光时 D.黑夜 4.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目的是( ) A.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B.使叶肉中的淀粉到叶片上 C.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到叶肉细 D.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5.如图是某同学利用银边天竺葵做实验的部分步骤,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是为了使叶片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 乙中叶的银边和绿色部分形成对照实验 C. 丁中叶片滴碘液后银边部分变蓝 D. 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6.将这组装置放在光下几个小时后,取A、B叶片进行处理(下图)。 (1)乙装置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推测丁装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由此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______,从而将碳储存起来,放出______ (3)“爱护植被,从我做起”,为了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你应该如何做?______。 答案: CCCAC 6.(1) 脱去叶绿素 A变蓝,B不变蓝 (2)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 氧气 (3)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制品的使用等 作业: P58 1题 填写报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