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蛔虫、蚯蚓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特点。(2)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进行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综合分析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能运用生物学知识描述环节动物。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教学难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蛔虫的图片或浸制标本,蛔虫寄生生活的视频,有关蛔虫病的图片,蛲虫、丝虫等线形动物的图片,活蚯蚓、糙纸、棉球、放大镜等材料用具,蚯蚓、沙蚕、蛭的标本或图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蛔虫寄生生活的视频。讲述:蛔虫病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提问: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蛔虫为什么能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蛔虫病又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二)互动授课1. 展示蛔虫的图片或浸制标本。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页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1)蛔虫的身体呈什么形态?雌虫和雄虫有什么区别?学生:蛔虫身体细长,呈圆柱形。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面卷曲。(2)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学生:小肠。(3)蛔虫的食物残渣从哪里排出?学生:食物残渣从肛门排出。(4)蛔虫生活在小肠内,为什么不会被小肠中的消化液所消化?学生:蛔虫的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5)蛔虫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学生: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6)蛔虫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对蛔虫的寄生生活有什么意义?学生:蛔虫的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蛔虫产生大量虫卵,能感染更多的人群,提高蛔虫的生存机会。(7)蛔虫有运动器官吗?蛔虫是如何运动的?学生: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8)蛔虫与涡虫相比,哪个更高等?高等之处表现在哪里?学生:蛔虫比涡虫高等,蛔虫有口有肛门,涡虫有口无肛门。小组讨论并派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每一种动物的形态结构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蛔虫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有:①体表有角质层。②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③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2.展示有关蛔虫病的图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1)人类是怎样感染蛔虫病的?学生:人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吃了沾有虫卵的生的蔬菜,或者用沾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都可能感染蛔虫病。(2)怎样预防蛔虫病?学生: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3. 展示蛔虫、蛲虫、丝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蛔虫、蛲虫、丝虫等的形态特点,归纳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4. 引导学生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分析线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总结:(1)有利:秀丽隐杆线虫是人类研究遗传、发育、衰老等过程的重要实验动物。(2)有害:寄生的种类会引起人类和动植物患病。过渡:展示蚯蚓的图片或标本。提问:从外部形态上看,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蛔虫有什么不同?5. 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第9~10页的方法步骤完成“观察蚯蚓”的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1)蚯蚓的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学生:蚯蚓的身体呈两侧对称。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背面光滑,腹面有刚毛;将蚯蚓放在桌上,让蚯蚓的前端朝前、背面朝上,观察者的左和右就是蚯蚓的左和右。(2)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何意义?学生: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分节,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3)用手指摸蚯蚓的腹面,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学生:蚯蚓的腹面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因为腹面具有刚毛。(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学生:蚯蚓的前端先向前移动,身体伸长变细,前端锚定后,身体缩短变粗,拉动后端向前,逐渐向前移动。刚毛能够辅助运动,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刚毛和肌肉配合,使蚯蚓能在土壤中钻来钻去。(5)用手触摸蚯蚓,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黏液?蚯蚓体表的黏液有何作用?在实验过程中为何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学生:用手指触摸蚯蚓,能感觉到蚯蚓的体表有黏液。蚯蚓没有肺等专门的呼吸器官,环境中的氧气需要先溶于体表的黏液中,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如果蚯蚓体表干燥,蚯蚓将窒息死亡。(6)实验后怎样处理蚯蚓?学生:将蚯蚓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学生做实验,观察、触摸蚯蚓并总结作答后,教师点评总结。教师补充提问: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是为了进行呼吸。6. 展示沙蚕、蛭、蚯蚓的图片或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沙蚕、蛭和蚯蚓的形态结构,归纳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7.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沙蚕、蛭和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总结:①沙蚕是鱼、虾、蟹的食饵。②可提取蛭唾液中的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③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教师补充讲解:蚯蚓还可入药,处理有机垃圾等。五、板书设计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