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23年9月 课时 1教具 课件、实验用具和视频教 学 目 标 通过分组实验和探究活动,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描述鲫鱼类适应水中 的形态结构特点。 说出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2、尝试比较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异同。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生活环境。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有了大致了解,掌握了学习动物的规律和方法。脊椎动物个体较大,对脊椎动物观察较多,感性认识较丰富,但是对脊椎动物的内部结构知之甚少,也不清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教师通过媒体视频和动手观察讨论,直观理解知识。重点 和 难点 重点: 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难点: 观察鲫鱼,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感知生物进化特征和趋势。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一、鱼类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特点 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 保护色 体形、体表:身体呈梭形,体表覆盖着鳞片 减少阻力 呼吸:用鳃呼吸。 运动:用鳍游泳。 感觉器官:身体两侧的侧线能感知水流、水压。 鱼类特征:终身生活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二、两栖动物 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常见动物:蟾蜍、大鲵等。 三、爬行动物 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卵有坚韧的卵壳。生殖离开了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教学 反思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情景导入, 播放图片 师点拨:水里畅游的鱼,陆上奔驰的马,空中翱翔的鹰,和我们人类一样, 都属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等类群。 二、学习新课(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探究主题题一、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一)鱼类:阅读课本P80-82,看图2.2-12,图2.1-13,图2.2-14 自主学习,质疑思考,合作探究 1、观察鲫鱼,说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列举常见种类与人类关系,概述鱼类的特征? 1、分组实验,【观察鲫鱼】 目的要求:(1)述鲫鱼适于水中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材料器具:活鲫鱼;鱼骨骼标本,玻璃钢,清水。 方法步骤:(分组实验,组长负责,师点拨引导。小组互评,师生评价) (1)鲫鱼躯体分成几部分?观察鲫鱼的体色、体表、体形与鳞片,认识各种鳍。 (2)观察各种鳍在运动中是如何配合的。 分析讨论: 1、鲫鱼的体形和体色对其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2、尝试描述鱼鳍的作用? 展示分享,师点拨引导释疑归纳 1.鲫鱼的体形、体色、体表对其水生生活的意义? 体形:梭形;能减少鱼在水中游泳阻力。 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 体表:有黏液,减少游泳阻力。有鳞片,保护作用 侧线: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 2.用胶带将鱼鳍分别按要求与鱼体绑在一起,观察鱼鳍作用。再看动画演示。 表达交流,师点拨释疑 胸鳍:1对,转换方向,保持鱼体左右平衡。 腹鳍:1对,保持鱼体左右平衡。 背鳍、臀鳍:各1个,保持竖直方向平衡。 尾鳍:1个,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决定运动方向。 (3)观察鱼鳃的组成,鱼口开合与鳃盖张合之间的关系。 分析讨论: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交流,师点拨释疑: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与鱼的呼吸有关。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鳃由鳃丝、鳃耙和鳃弓组成。是呼吸器官。 (4)观察鲫鱼骨骼标本,对照2.2-13,脊柱是如何构成的?有什么作用? 师点拨:鱼的脊柱由许多脊椎骨构成,其功能是对身体起到支撑作用。 归纳总结:鲫鱼鱼适于水中生活特点总结: 1.体形: 梭形 2.体色: 背部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3.体表: 有鳞片、黏液 4.运动: 游泳 5.感觉: 侧线 6.呼吸: 鳃 列举常见鱼类: 总结鱼类特征 终生生活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跟踪训练,巩固训练 1、鲫鱼胸鳍和腹鳍的主要作用是( ) A.划水游泳 B.在水底爬行 C.平衡身体 D.控制前进的方向 2、“水上大世界,动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动物是( ) D.猎豹 3.水中的氧气进入鱼体内的途径是( ) A.水→口→鳃→血液 B.水→鳃→血液 C.水→鼻→鳃→血液 D.水→口→鼻→鳃→血液 4.水中的氧气进入鱼体内的途径是( ) A.水→口→鳃→血液 B.水→鳃→血液 C.水→鼻→鳃→血液 D.水→口→鼻→鳃→血液 5.右图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据图回答: ⑴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名称。 【1】___ 【5】____ ⑵能保持鱼体平衡的鳍是 【 】___ 和【 】_____ 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鳍是 【 】______ 。 ⑶鲫鱼的身体呈 _____ 形, 可以减少运动时遇到的阻力。体表 覆盖【 】______ ,起保护作用。 ⑷图中的【4】是______ ,其作用是 _____ 和_____ 。 答案:CBBA (二)两栖类 阅读课本P82-83看图2.2-15,图2.2-17 自主学习,探究思考: (1)青蛙与环境生活适应的特点? (2)比较青蛙幼体与成体的差异? 蝾螈 表达交流,师点拨 归纳:两栖动物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对点训练,知识巩固 1.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两栖动物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完成个体发育 B.两栖动物: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完善的四肢 C.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D.两栖动物的皮肤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 2.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蛙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青蛙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C.大鲵、蝾螈、蟾蜍都属于两栖动物 D.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答案:CD 爬行类 阅读课本P83,看图2.2-16,图2.2-18 自主学习,质疑探究: 1、说出鳄鱼适于生活环境的特点 列举常见种类?概述爬行类的特征? 2、说出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的特点? 自我展示,师点拨: 1、 ①体表覆盖鳞片 ②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③ 生殖离开了水。 ④用肺呼吸 常见种类: 知识拓展 龟和鳖的区别 1、科目不同:龟属于龟科;鳖属于鳖科。2、身体形态不同:龟的四肢和头尾可以缩入壳内;鳖科的四肢不能缩入壳内。3、纹路不同:龟壳背上有纹路;鳖壳无纹路。4、头形不同:龟的头是圆形; 鳖的头是尖形。5、生活习性不同:龟生活在海里或河里;鳖生活在淡水中。 归纳:爬行类主要特征 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和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卵有坚硬的卵壳,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师点拨: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 ①体表覆盖鳞片或甲 ②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③ 生殖离开了水。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样的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对点训练,知识巩固 1.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爬行动物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 B.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C.用肺呼吸能获得足够的氧气 D.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2.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 ) ①体表覆盖鳞片或甲 ②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③体温恒定 ④在陆地上产卵 A.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④ 3.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生环境的重要原因是 ( ) A.皮肤裸露,分泌黏液 B.在水中受精,在陆地发育 C.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D.四肢发达 答案:ADC 2、比较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遵循:“从低等到高等,逐渐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进化顺序。 课堂小结:盘点收获,共分享 课堂达标:(分层提高,评价记分) 1.下列动物中,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 A.蟾蜍、鳄鱼 B.青蛙、大鲵 C.青蛙、水蛇 D.蜥蜴、蝾螈 2.某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体内受精,受精卵有卵壳保护.据此我们可初步判断它属于( ) A.鱼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3.对两栖动物中的“两栖”含义的理解最正确的 ( ) A.幼体生活在水中 B.有时生活在水中,有时生活在陆地 C.主要生活在水中,也可以在陆地生活 D.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 4.爬行动物是指 ( ) A.只能在陆地上爬着行走的动物 B.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卵生的一类脊椎动物 C.体表有黏液的动物 D.四肢短小,爬行缓慢的动物 5.我国的海岸线很长,拥有丰富的鱼类 资源,下列水生生物中属于鱼类的有( ) ①鲨鱼 ② 甲鱼 ③ 鱿鱼 ④ 娃娃鱼⑤ 河豚 ⑥中华鲟 A. ②③④ B. ①⑤ ⑥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 6.龟、青蛙、蝗虫、蚯蚓的呼吸分别依靠( )。 A.鳃、肺、体壁、气管 B.体壁、气管、鳃、鳃 C.鳃、肺、气管、体壁 D.肺、肺、气管、体壁 7.下表中关于甲和乙两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8.下列关于各种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正确的是( ) ①鲸鱼—肺 ②蚯蚓—湿润的体壁 ③蜥蜴—肺 ④鲫鱼—鳃 ⑤青蛙—肺和皮肤 ⑥蝗虫—肺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④⑤ 答案:BBDBB DDA 作业:P89 1题 2填写报告册 课外实践:为鱼安个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