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鱼教学设计(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4鱼教学设计(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简介

5.1.4 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继学习了无脊椎动物之后的第一类脊椎动物,利用八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特点,逐步的引导学生去探究比较复杂的生物体结构,从而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后续学习其他种类的脊椎动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状况及其保护。
三、教学重难点
鱼的主要特征。(重点)
鱼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检测,暴露问题,激发热情
展示各种无脊椎的动物类群,对比其特征,让学生进行完善,温故知新。
(二)鱼——明确教学目标
1.从无脊椎动物过度到脊椎动物(PPT展示)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它们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身体内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展示多种多样的鱼(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
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件出示鱼的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鱼之所以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答: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2.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答:水流入鱼口后,从鳃盖后缘流出。流出的水和流入的水相比,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3.鱼鳃有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答:鱼鳃是鲜红的,里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很多细细的鳃丝构成。在水中,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鱼鳃的这两个特点对鱼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粘连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加上空气干燥,鱼会因为不能从空气中得到充足的氧气而窒息死亡。
达标测评,总结延伸
1.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家鱼的是(D)
A.青鱼 B.鳙鱼 C.鲢鱼 D.鲤鱼
2.我国的“四大家鱼”混合养殖技术是世界公认的生态养鱼杰作。混合养殖是将不同生活习性的“四大家鱼”混合养殖在同一个池塘。下列关于混合养殖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 B.充分利用各种天然饵料
C.能提高鱼的总体产量 D.养鱼的种类越多,产量越高
3.下列不属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是(C)
A.体形呈纺锤形或流线型
B.身体表面覆盖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能保持身体滑润
C.鲫鱼的视觉器官发达,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感
D.侧线有助于感知水流方向、速度和测定方位
4.鲫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下列关于“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D)
A.体色背浅腹深,用鳃呼吸 B.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胸鳍、腹鳍
C.靠腹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D.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运动阻力
5.鱼流出鳃的水与流入鳃相比,其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A)
A.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B.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
C.二氧化碳和氧气都减少
D.二氧化碳和氧气都增多
6.下列关于鱼与人类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金鱼等具有观赏价值
B.人类可以无限制捕捞海洋鱼类
C.某些鱼类为人类提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D.人类要对鱼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
(五)课下总结与拓展训练
反思学习,目标达成,完成分层作业
五、板书设计
5.1.4 鱼
一、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它们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椎,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内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二、鱼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2.其他代表:带鱼、大黄鱼、鲅鱼、大麻哈鱼等。
3.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