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培养基、培养皿、无菌棉棒、无菌水、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材料用具;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香菇、发霉的面包、发霉的橘子的图片,讲解:当你在大自然中畅游时,映入眼帘的生物大都是植物或动物,偶尔还会看见蘑菇,它属于真菌。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发霉的面包、发霉的橘子,那是真菌中的霉菌。至于细菌,肉眼就看不见了。其实,在你周围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师活动】展示现代化养鸡场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养鸡场又不是医院,饲养员为什么要像医生一样穿着白大褂呢?2.给散养的鸡喂食时不用穿白大褂,这又是为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新知探究一、观察菌落【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很小,大部分真菌的个体也比较小,应该如何观察和检测它们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思考。【教师活动】展示有菌落的培养皿图片,讲解:在培养皿中加入适于细菌或真菌生长的物质,制成培养基来培养。在培养基上,它们会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菌落呢?【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得出答案: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呢?【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尝试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再次展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图片,进行总结:细菌的菌落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师活动】展示手机、手和卧室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出示实验要求:各小组选择一种环境,检测该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针对本小组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案。思考应如何设置对照组和控制实验变量。【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并分享。【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实验成果作出评价,并呈现案例。提出问题: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吗?作出假设:洗手能(或不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制订并实施计划:1.材料用具:培养基、培养皿、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2.实验步骤:(1)将9个灭过菌、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按照洗手前、洗手后和空白对照,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分别标记为洗手前①、洗手前②、洗手前③,洗手后①、洗手后②、洗手后③以及空白对照①、空白对照②、空白对照③,并在培养皿上标注日期。(2)用无菌棉棒分别在三位未洗手的同学的手心上取样,然后涂抹到贴有“洗手前”标签的3个培养基表面。(3)再请刚才三位同学用肥皂或洗手液将手洗干净,分别用无菌棉棒在其手心上取样,并涂抹到对应的贴有“洗手后”标签的3个培养基表面。用无菌棉棒分别在贴有“空白对照”标签的3个培养基表面涂抹,作为对照组。(4)将三组培养皿放入37 ℃的培养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结果。(5)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各培养基中的菌落数,求出每组的平均值。3.实验结果:洗手前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多,洗手后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较少,空白对照组没有菌落。得出结论: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表达与交流。【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实验方案,找出本小组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改进。【教师活动】根据探究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出示问题: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2.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学生活动】思考,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1.高温处理,可以将培养皿、培养基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用无菌棉棒的目的也是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培养基。2.经过高温灭菌处理并密封的环境以及真空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展示深海热泉的图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我们的身体上,甚至在寒冷的极地、很热的热泉中都有细菌和真菌的踪迹。可以说,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过渡】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有哪些呢?三、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教师活动】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出示问题:1.食物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发霉还是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为什么?2.食物在冬天容易变质还是在夏天容易变质?为什么?3.洗净的碗容易长霉还是未洗净的碗容易长霉?为什么?【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尝试回答问题。1.潮湿的环境下。因为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水分。2.夏天。因为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温度。3.未洗净的碗。因为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有机物。【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引发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活动】思考,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补充:有的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某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教师活动】展示泡菜坛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利用泡菜坛制作泡菜时,既要给泡菜坛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学生活动】思考,并尝试回答:泡菜坛加盖后用水封口,目的是防止外界的空气进入坛内,造成坛内缺氧的环境,泡菜发酵所需的乳酸菌能够在缺少氧的环境下生存,把蔬菜中的有机物转变为乳酸。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菌落的概念及如何区分,还学习了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以及“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探究实验,并知道了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通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我们充分了解到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