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明确了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节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3.能力方面: 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教学难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四、教学策略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本节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五、课堂实施【导入】DNA和蛋白质到底谁是遗传物质?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主导观点: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新课】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 1928年 格里菲思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自主学习】研究材料:类型 比较内容 R型细菌 S型细菌菌落(粗糙、光滑)多糖荚膜(有、无)毒性(有、无)研究目的: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研究过程、结果及结论步骤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1 R菌活菌注射2 S菌活菌注射3 S菌高温灭活4 高温灭活:S菌+R菌【思考】第四组实验中的小鼠为什么也死亡了?总结这4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2. 1944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合作探究一】(学习小组书面展示1)实验课题:探究S型细菌体内到底哪种化学物质是转化因子。设计思路:实验假设:实验过程:预期结果:艾弗里的实验结论: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自主学习】 实验材料简介: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于 体内的病毒;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 ,40%是 。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 , 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简单,不具有酶、原料、能量,因而不具有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的能力,它的一切生命活动只能依赖于宿主(细菌)的活细胞。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作用下,利用 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 ,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速度很快,在37℃的条件下大约40分钟就可以产生100到300个子代噬菌体。从感染到释放前的这段时间叫潜伏期,大约经历20到30分钟【合作探究二】:设计实验探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是哪种物质进入了细菌?实验方案①:分别用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分别获得含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②:分别用含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分别获得 含有35S的噬菌体和 含有32P的噬菌体③: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去侵染④:短时间保温后,⑤: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放射性结果预测(学习小组书面展示2)注入的物质 被35S标记的亲代噬菌体 被32P标记的亲代噬菌体①只注入DNA 上清液 上清液沉淀物 沉淀物②只注入蛋白质 上清液 上清液沉淀物 沉淀物③同时注入DNA 和蛋白质 上清液 上清液沉淀物 沉淀物【思考】1.为什么不直接用35S和32P的培养基来标记噬菌体?2.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标记?用14C和18O同位素标记可行吗?赫尔希和蔡斯 放射性实验结果及分析放射性检 测结果 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 实验分析上清液 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 而 留在外面沉淀物子代噬菌体 子代T2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 来遗传的实验结论:【想一想】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是 ,所以说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时训练】1.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2.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后来被艾弗里证实了它的化学成分,它是( )A、DNA B、蛋白质C、多糖 D、脂质3.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32P的细胞,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是( )A.子代噬菌体DNA B.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C.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D.子代噬菌体不含32P六、教学反思首先一堂课要有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以不同方式引入,如具有特色的照片,视频甚至是小游戏之类的等等,有了好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思路一定要清晰,主线要明确,上新课时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搞得跟高三复习一样,问题的设置不能范围太广,难度太大,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再次教态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洪亮的声音,激情的状态,幽默的语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亲切的表情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