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表格式无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表格式无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5.2.3 社会行为 第 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初二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材分析 《社会行为》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先观察教材的图片再讨论总结,易于学生接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期,对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要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理解、说出动物在群体生活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说出动物在群体生活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西沃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修改 过程性评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在洪水来临时,一些工蚁能将彼此的身体连接起来形成“蚁团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位于外围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但一旦出现缺口,总有其他工蚁补上去,直到到达陆地。为什么工蚁为了保护蚁后和幼蚁而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呢? 学生讨论------- 留下悬念 二、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一).展示学习目标。 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呢?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 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总结前面学习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针对个体而言的,而象狒狒蚂蚁等这种群居在一起的动物,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形成一个社会,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明确教学目标 合作探究:【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54相关内容,小组思考讨论: 1、蚂蚁的群体中有几种类型的成员? 2、不同成员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那么大家通过对上面对蚂蚁群体的了解,可以总结出蚂蚁群体有那些特征吗? (三)合作探究:探究狒狒的社会行为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55相关内容,小组思考讨论,完成表格: 1、狒狒的群体中有几种类型的成员? 2、不同成员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3、如果该群体缺少某种类型的成员,是否还能正常运转? 为什么? 4、狒狒群体中的个体有等级划分吗?如果有的话,划分依据 是什么? 首领有什么特权和义务? 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狒狒之间会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分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作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从社会行为的组织和分工,又加上某些群体中等级,学生总结社会行为所具有的特征,提高学生分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 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生存、繁殖) 学习目标二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欣赏,思考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时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发生冲突的呢?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解决难点问题: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结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展示: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禽有禽言,兽有兽 语”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例如: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蜜蜂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鹿可以通过尾巴的动作来传递信息;蚂蚁可以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等等。 小结: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意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讯 引导学生观看视屏,讨论以下问题: ①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还是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 答:蚂蚁的通讯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嗅觉,嗅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能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②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 答:蚂蚁是进行群体生活的,没有通讯,蚂蚁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 ③在容器内放入少量清水的目的是什么? 答:让蚂蚁只能借助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从而把气味留在木条上。 教师进一步提问:动物之间的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那么,人类了解动物的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 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尝试回答: 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思考: 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意义? 学生看视屏回答 :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饲养蚂蚁——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将连接B、C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行为的变化——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有气味的物质,观察蚂蚁会有什么行为表现。根据结果,说出原因? 得出结论:蚂蚁依靠气味传递信息。
作业 设计 基础性作业 1.具有社群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 ①蚂蚁  ②菜粉蝶  ③蜜蜂  ④狒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乌贼受到威胁释放的墨汁 3.在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行为属于( ) A.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社会行为 D.繁殖行为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蚊子飞行发出嗡嗡声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5人们常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控制了蛾蝶类害虫数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间的( ) A.通讯 B.摄食 C.运动 D.交配 6我国古籍《草木书》上说:“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说明动物能通过什么来传递信息( ) A.分泌物 B.声音 C.气味 D.视觉
拓展性作业 请你分析一下,下列各动物是依靠哪种通讯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的 (1)让母猪代替其他的母猪来喂养小猪,先要在小猪的身上抹些喂奶母猪的尿液才可以进行养。 ①气味 (2)雄性孔雀开屏,吸引雌性 ②形体姿态 (3)蜜蜂用舞蹈来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距 ③动作 。 (4)春季青蛙进行繁殖时,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雌蛙闻声赶来。 ④声音
板书设计 5.2.3 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 1. 动作 2. 声音 3. 气味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