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鱼 教学设计(表格式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4鱼 教学设计(表格式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第四节《鱼》 第 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课标分析 通过对鱼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的品质。
教材分析 鱼是第一个介绍的脊椎动物类群,也是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类群,该类群的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在身体结构上有重要区别,因而需介绍的内容较多,故单独成节,本节从鱼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在归纳总结鱼的主要特征时,侧重从形态、结构方面提炼出3条左右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某些动物类群,特别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类群不太熟悉,相关的生活经验较少,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动物活体或标本,增加学生对于相关动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实验,并归纳总结,建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资源 西沃课件 鱼模型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修改 过程性评价
一、导入新课 展示:海洋馆的图片。播放淡水鱼和海水鱼的视频。 引导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的鱼的名称,列举自己知道的鱼的名称,并尝试说出鱼的生活环境、特点及习性。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展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的骨骼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脊柱。 总结:根据体内有无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组成的脊柱,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 脊椎动物 。 1多种多样的鱼 视屏播放 淡水鱼 据调查,我国的淡水鱼有1000多种,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 海水鱼 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鳓(le)鱼、鲳鱼、鲅(ba)鱼、大麻哈鱼、鲚(ji)鱼等。 探究二、鱼的主要特征 思考: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活动一: 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1.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视屏播放 指导学生分小组观察鲫鱼,提示观察方法(由表及里)。 观察提纲: 鱼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②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合教材20页的结构标注图填写各鱼鳍的名称 ④观察鱼的运动,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说法全面吗?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适时补充。 总结:鲫鱼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遇到的阻力。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上有黏液。鱼的脊柱能支撑整个身体,它的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着重要作用。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活动二 探究鱼的呼吸 视屏播放 指导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提问: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 提问: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提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什么 它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呼吸 展示:鲫鱼鳃的结构图。 观察提纲: 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为什么既多又细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 回答:鳃丝里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这样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2)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给予学生提示。 提问: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正是因为鳃具有这样的结构,鱼才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鲫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为:溶解氧较多的水→口→鳃丝中的毛细血管→含氧少、含二氧化碳多的水通过鳃盖后缘排到环境中。 总结:鱼用鳃呼吸。当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时,水从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从毛细血管渗出,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正是因为鳃具有这样的结构,鱼才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四、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体表特点、呼吸器官、运动方式归纳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五、了解鱼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书中的提示和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食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了解现今鱼类面临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威胁,从小教育学生要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并逐 渐培养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合作探究 (一)对鱼类有了了解,用鱼的主要特征来区别什么动物属于鱼类,什么动物不是?列举“章鱼”、“带鱼”、“墨鱼”、“鱿鱼”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哪些属于鱼类? (只有带鱼属于鱼类,其他属于软体动物) (二)结合七年级学的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分析为什么在生长有较多的藻类的池塘中。常常看见鱼在黎明时浮头? (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时候在才能进行,夜晚鱼和藻类都进行呼吸作用争夺氧气,在黎明十分阳光不足,鱼类由于缺氧跳出水面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三、课堂小结: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让学生尝试说出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 推测脊柱的功能。 游泳 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呼吸 能在水中呼吸 身体呈流线型: 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便于运动。 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既能保护鱼的身体又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学生回答: 鱼离开水,鳃丝会粘连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空气干燥,鱼无法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最后窒息。 观看视频,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回答: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并回答问题。
作业 设计 基础性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是 ( C ) A.体表大多被有鳞片 B.用鳃呼吸 C.体内有脊柱 D.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游泳 2.鱼在水中活动时,鳃盖不停地张开、关闭,这是鱼在 ( C ) A.吞咽食物 B.喝水 C.呼吸 D.散热 3.小明的妈妈到菜市场去买鱼,在很多已死的鱼中,她可判断鱼是否新鲜的依据是( B )A.鳞片是否新鲜 B.鳃丝的颜色 C.身体有无伤痕 D.体表是否湿润 4.下列生物中是鱼类的有 ( A ) ①海马 ②鲨鱼 ③娃娃鱼 ④鳄鱼 ⑤鱿鱼 ⑥鲫鱼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5.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B) A.虾 B.鲫鱼 C.蜗牛 D.乌贼 6.对“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进行探究时,发现能够保持鲫鱼身体平衡的鳍是( A )A.胸鳍和腹鳍 B.背鳍和尾鳍 C.背鳍和臀鳍 D.胸鳍和尾鳍 7.河摸鱼时,已经捉到手的鱼往往又会挣脱,这是由于鱼体表有很滑的黏液,鱼体表黏液的作用是 ( B )A.预防人类捕捉 B.减少运动阻力 C.保持体表湿润 D.辅助呼吸
拓展性作业 9.如图是鲫鱼的形态结构图,据图回答问题: (1)鱼有很多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身体呈 流线 型,有利于克服 水 的阻力,体表覆盖 鳞片 ,有保护作用。 (2)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鳃 ,密布丰富的 毛细血管 ,颜色为鲜红色。取墨汁滴在鱼口前方,会看到墨汁从鱼的 鳃盖后缘 流出,由此处流出的水与流入的水相比,水中 氧气 的含量减少了, 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加了。 (3)图中1、2、3、4、5统称为 鳍 ,鱼在水中通过 尾部和躯干部 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板书设计 鱼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有脊柱) (没有脊柱) 二、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流线型,减小水的阻力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