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解释某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
教学重点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教学难点
)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等。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出示两则谜语: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引导学生回答出谜底并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草莓(草没);杨梅(羊没)。
新知探究
一、食物链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草、羊、狼的图片,进行讲解。草属于生产者,羊和狼属于消费者,它们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了一条链状结构:草→羊→狼。出示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教师活动】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
2.蝉、螳螂、黄雀之间能否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之间的捕食现象。
2.不能,因为没有生产者。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接着提出质疑,引发学生思考:怎样规范书写这一现象中所包含的食物链?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树→蝉→螳螂→黄雀。
【教师活动】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体现的现象,让学生明确食物链的构成及其正确写法。
出示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1.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2.箭头指向捕食者。
3.开始于生产者,结束于最高级的消费者,中途不能停下。
4.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
二、食物网
【教师活动】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观察与思考”。
出示问题: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这些食物链是互不关联的吗?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本组的分析和讨论,理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食物链。每组派一名同学,到讲台前展示,并讲解他们所找出的食物链。与此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给予补充,完成连图,并总结出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教师活动】展示此食物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引发学生思考: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小组展示:
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吃虫的鸟的数量会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活动】对小组的展示作出评价。出示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接着进行讲解:每种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相联系,食物链是相互交错、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资料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出示问题:
1.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1.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不易排出,这样就会积累在生物体内;图中的大鱼比小鱼营养级别高,大鱼一生会吃掉许多小鱼,这些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都积累在大鱼体内,结果导致大鱼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比小鱼多。由此可见,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2.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使人中毒。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得到积累的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
【教师活动】适当地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过渡】大草原长期处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却依然生机勃勃。通过展示其图片,引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草→兔→狐”的食物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如草长得繁茂,兔的数量在短期内会怎样变化?长时间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短期内兔子有了充足的食物,数量会急剧增加。一段时间后,随着草的数量的减少,狐的数量的增加,兔的数量又会下降,直到相对稳定。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即保持生态平衡。接着提出质疑:如果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有哪些后果?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过度放牧会使草不能及时再生,草原的食物网就会受到破坏,严重时则会造成草原沙漠化。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可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人类应该爱护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师活动】出示两个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引发学生思考:以下两个生态系统,哪一个更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第一个更容易被破坏,因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少,食物链简单。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就越不容易被破坏。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总结,比较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课堂小结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被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干扰或自然灾害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