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能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所起的作用。
(
教学重点
)
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组成成分。
(
教学难点
)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等。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想一想,议一议”,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影响牧草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进而回顾“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插图,结合已有知识进行观察,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分析“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引发学生思考: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是如何影响牧草生存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阳光、空气、水、土壤为牧草提供必需的生存条件;蝗虫吃草,鸟吃蝗虫,兔吃草等,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师活动】继续让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并出示问题:
1.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2.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得出答案:
1.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2.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新知探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展示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块农田等的图片,分析判断它们是否是生态系统。
【学生活动】通过判断给出的例子能否构成生态系统,进一步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20页的“资料分析”中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讨论。
出示问题: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吃与被吃(或捕食)关系。
2.会消失;树桩腐烂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细菌、真菌将树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给出图示,得出结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总结作出评价并补充: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非生物部分能为生物部分提供生存空间、阳光、空气等。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建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后练习第5题,总结并建构生态系统的组成。
课堂小结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