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2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科学探究: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 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社会责任:分析或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 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合理化建议。生命观念:基于生态平衡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利用稳定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分析负反馈调节机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科学思维:从生态系统具有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 伦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教学难点:(1)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三、教学过程新课讲授:1.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1)类型(2)联系:二者一般呈负相关,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3)影响因素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意义: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2)措施①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思考讨论:(1)(教材选择性必修2 P73“问题探讨”改编)如果某生态系统引入一个新物种,引入后可能对该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引入后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也有可能增加该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教材选择性必修2 P80“非选择题T3”改编)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Ⅰ.喷洒高效农药;Ⅱ.放养赤眼蜂(其为棉铃虫天敌)。请评价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理由。提示: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爆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情境创设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2)后期的调节过程说明了什么?提示:(1)负 正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两种稳定性强弱的判断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但是也有例外: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生态系统而言,由于物种组成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四、课堂小结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它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5.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五、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