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主动运输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承接上一节被动运输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物质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教材中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作为例证进行导入,接着介绍主动运输的原理,并归纳出其概念及意义。本节教材最后,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和物质跨膜运输各种方式的结构基础进行了综合概括,体现与前面各章的联系。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学习了被动运输相关知识,明白被动运输与细胞膜结构相适配,掌握了转运蛋白相关知识概念。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类比和分析推理的思维,但思维严谨性不足。而且在学习完被动运输后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误认为物质运输方向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另外,他们还缺乏对微观世界的经验认识,需要借助具象材料来理解本节课内容。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2、利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结构模型解释各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重点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图片,分析资料1:在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高20-25倍。任务1: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通过被动运输吗? 联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这在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中是特例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被动运输”的定义分析现象和解答问题。 认同主动运输方式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普遍性 【科学思维】 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让学生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上的思维方式,重视事实证据,强调从事实到观点、规律。为了进一步呈现主动运输普遍存在,提供以下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 小肠液中氨基酸、葡萄糖的浓度远远低于它们在小肠上皮细胞中的浓度,但它们仍然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 轮藻细胞中K+的浓度比周围水环境高63倍; 人神经细胞未兴奋时细胞外的Na+浓度远高于细胞内主动运输 图片展示钠离子主动运输,让学生从图中归纳这类物质运输的方向、条件。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给主动运输下定义。 让学生从简单的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在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刚学的知识进行动态生成,并理解主动运输的特点。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 比较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在物质运输方向、条件的异同,进一步对三种运输方式进行理解。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进一步区分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