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课时:1课时首课五分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1.构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科学理念 科学思维: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实践: 3.规范使用显微镜,并看到清晰的物像。 态度责任: 4.熟练使用显微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2.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正确对光、调焦,从而观察清晰的物像。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学生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观察模仿、自主学习教学辅助工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显微镜,玻片、挂图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导入 ①学生根据老师思路,归纳总结。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和区别,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宏观的生物界分析我们了解的生物圈。 ②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中“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今天从细胞的微观世界了解生物体。首先介绍观察细胞的主要工具——显微镜显微镜的发展史 ①各小组通过视频讲解归纳: 显微镜的发明者-罗伯特·虎克 显微镜从刚开始放大140倍至现在可放大上万倍。 显微镜实质上一个放大镜。 ①播放视频讲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显微镜的构造 ①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生物探究报告册P11-P12。 ②共同完成生物探究报告册P12-13部分 ①教师结合课本P37与课件、探究报告册,让学生说出显微镜各个构件的名称和功能。 ②探究:取3个目镜和3个物镜,探究镜头的长度及其放大倍数的关系。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 ①学生注意观察,紧跟教师思路。②学生按照步骤规范操作。 ③学生注意观察,并将看到的字样绘画出来,并思考: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④学生回答:物像向右移动。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使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同向原则) 学生倾听、操作。 (1)观察完毕后,取下玻片标本: (2)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 (3)物镜偏两旁,镜筒降到最低; (4)转动反光镜,放在直立位置。 ①播放显微镜操作流程,并教师及时演示。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三转 3.观察 4.清洁收镜 ②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显微镜,教师及时提醒。 ③探究:给学生发放“e”字玻片,按规范操作观察。 说明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什么特点 ④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向左移动玻片标本,提出问题: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 说明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⑤教师总结:总结: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但细胞体积越小;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但细胞体积越大。 ⑥教师讲授并示范清洁、整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组织学生倾听、操作。结果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收获。 (1)组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2)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课下作业 ①课本P40,1/2/3/4②完成生物探究报告册P11-15。组长签名: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