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4.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说出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关注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通过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 行分析。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部分,安排“观察与思考”活动,教师通 过食物发霉的图片素材:“面包发霉”图片和“真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示意图”,教师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的过程,借 助实验、微课以及思维导图的的形式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最后安排“评 价实验方案”,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举例介绍某些细菌、 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情况,通过实例使学生形成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认识,并能使学生 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人类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境导入 通过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创 设问题情境,每到冬天,森林里都 铺满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 森 林 的 落 叶 层 会 不 会 越 积 越 厚 呢?为什么? 思 考 并 初 步 认 识 细 菌 和 真 菌 在 自 然界中的作用。 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回顾: 大多数细菌和真 菌是生态系统中 的分解者,可以 分解有机物,再 引入新课。
作为分解者 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细菌和真 菌作为分解者的证据吗? 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的图片以及 借助数码显微镜拍摄的霉菌的图 片。 过渡: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是怎么参与物质循环的呢?进入教材的“观察与思考”部分的学习。 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教 材 P79-80,回答问题: 1.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什么物质?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微课提示。 巩固小结;思维导图形式引导学生 形成整体认识。 观 察 图 片 和 实 验 现 象 初 步 认 识 细 菌 和 真 菌 作 为 分 解 者 参 与 物 质 循 环。 自 主 学 习 教 材 以 及 微 课 进 一 步 总 结 概 括 细 菌 和 真 菌 作 为 分 解 者 参 与物质循环。 从日常生活中的 实例入手,进入 实验探究,先初 步认识细菌和真 菌在物质循环中 的作用。 借助学生自主学 习,问题驱动式 引导,微课启发 式辅助,思维导 图总结突破重难 点。
技能训练 为了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 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 实验方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 82 页“评价试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完成技能训练,尝 试评价实验方案。 通过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推理思 维能力,使他们 认识到实验设计 中控制变量的重 要性,可以先尝 试评价实验方案。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过渡: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 细菌和真菌一般是营腐生生活的, 还有有一些细菌和真菌是营寄生 生活。 展示图片: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 扁桃体炎、丹毒,真菌引起的足癣 和手癣,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 病、菜心霜霉病等图片。 提问:为什么这些细菌和真菌会引 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呢? 阅读学习:教材“科学 技术 社会” 的以菌治虫。 结合实际示例,观 看 图 片 , 阅 读 教 材,思考问题,讨 论、交流问题,掌 握 细 菌 和 真 菌 可 以 引 起 动 植 物 和 人患病。但是,如 果 合 理 的 利 用 细 菌和真菌,它们还 可以造福农业。 引导学生从有利 和有害两个方面 去辩证地看待问 题。
与动植物共生 过渡: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对寄 主(寄生的对象)而言是有害的, 但是我们的根瘤菌和它的寄主豆 科植物之间的关系很特别。 图片展示:介绍豆科植物的根瘤以 及地衣,总结共生概念:有些细菌 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 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这种现象叫作共生。 结合实际举例,观 看图片,思考问题,讨论、交流问题。 通过分析观察生 活中的示例,总 结共生的概念。
思维导图展示与动物共生的细菌: 人类的肠道细菌和食草性动物的 胃肠内的菌群,认识到自然界中的 细菌和真菌不仅仅与植物共生,也 与我们动物共生。 提问:过多服用抗生素会对肠道内 正常菌群产生什么影响呢?引导 学生关注抗生素的合理利用。 借助抗生素来拓 展知识外延。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形式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小结。 借 助 思 维 导 图 形 成整体认识 回顾本课内容, 明确本课重点。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 完成练习 查漏补缺,巩固 新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