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植物的生活一、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四大主题“植物的生活”,对应现行教材“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四大概念:概念4 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如图所示: 具体如下: 4.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4.1.1种子包括种皮和胚等结构 4.1.2种子萌发需要完整、有活力的胚,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等环境条件 4.1.3根的生长主要包括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 4. 1.4叶芽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茎和叶 4.1.5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产生的精子与雌蕊产生的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 4.1.6植物可以通过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4.2植物通过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获取养分,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2.1植物根部吸收生活所需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供植物利用,其中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4.2.2叶片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植物其他器官利用 4. 2.3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和散失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3.1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4.3.2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3.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4.3.4植物可以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4.3.5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分布广泛,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运用这些生命活动原理分析、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并从物质循环和能量变化的角度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命活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设计简单的任务,指导学生运用植物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跨学科知识等,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等多种途径,探究和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吸收和运输等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史等资料,了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众多科学家经过长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具备单元-章-节-课时的结构分层;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主题为“植物的生活”,依据课标的内容和学业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教材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和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第二部分(即教材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虽然从章标题上看是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但核心内容仍是相关的结构和生理知识。如茎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教材中占量是很重的, 这一点需要在教学中恰当把握。 本单元探究活动丰富多样,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除安排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考’、“实验’以外,还安排了3个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个典型的对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要点及其意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是一个练习抽样检测的活动,操作比较简单、但对学生领悟抽样的方法有重要意义。“探究”。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是一个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的探究活动,教材中没有提供可参考的实验方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编写意图 绿色植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决定着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了解生物圈中主要有哪些绿色植物,这些类群又各有哪些重要特征,是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知识基础,因此,教材将《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安排为本单元的第一章。本章包括两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考虑到在这几类植物中,尤其是藻类、苔藓植物与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教材对它们的特征仅作了简要介绍。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中的高等类群,较容易观察到孢子囊群,因此教材在介绍蕨类植物时,才谈到“孢子”。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有种子”。种子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种子植物成为当今地球上最占优势的类群。了解种子有哪些结构,是理解种子植物区别于孢子植物的关键,也是理解种子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基础。因此,教材在介绍种子植物时,首先安排了“种子的结构”的内容,再讲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本章内容涉及多种多样的植物,教材编者在举例时,要考虑典型性、普适性,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差别较大,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在教材所提到的植物种类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当地常见的植物,尤其是列举学生熟悉的校园内或周边农田里的植物,引导学生更好地总结植物几大类群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它们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由此更好地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在绿色植物中,被子植物是种类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泛的类群,它们在学生的生活中也最为常见,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因此,教材在本单元第二章安排了“被子植物的一生”,以被子植物为例,介绍植物的生命周期。本章安排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这三节的内容,是按照被子植物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形成果实、产生新种子这样的生命活动过程展开的。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是本章教材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对被子植物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教材既注意阐述其生命周期的整体性,又对不同阶段的阐述有详有略。从教材对知识内容的介绍来看,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过程、根的生长、芽的发有都比较简略,开花和结果以及植株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内容则较为详细。这样详略安排,是和课程标准对不同内容的要求层次一致的。在阐述被子植物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有关知识内容时,教材非常注意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关注有关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休内运输的途径,按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一-蒸騰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然而《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并不是单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介绍光合作用,而是从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阐述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帮助学生从知识层面理解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关系,从而认识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重要意义。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简单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保护植被的法律和条例。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植被的重要作用、保护植被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爱绿、护绿、保护植被的意识,并积级参加绿化校园、绿化祖国的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搜集丰富的情景素材: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证明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主要水;施肥过多造成的植物烧苗现象——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植物失水;通过树皮环割提高水果产量的实例——抑制营养生长来促进生殖生长,也就是限制枝条发育,把营养物质向结果方向输送。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的植物净化空气实验——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叶片遮光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储存粮食的主要措施——降低粮食的呼吸作用:干燥、通风、低温等。 2、积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根尖的结构;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与应用。 3、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专业书籍阅读、网络查询等,收集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和分享。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讨论植物光合作用对碳中和的重要贡献,认同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二、单元学情分析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学生们通过第一章的实验活动,亲自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其内容正是对第一章形成的重要概念的具体阐述。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及与人类的关系。 概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运用探究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概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通过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易混淆孢子和种子的概念和内涵。 突破方法:种子是(有性)生殖器官,孢子只是一种生殖细胞。 2、学生易混淆种子结构中储存营养的部位及是否含有胚乳。 突破方法:列表对比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比较内容单子叶植物种子双子叶植物种子子叶数1片2片胚乳大多数有胚乳大多数无胚乳营养物质储存部位胚乳子叶3、学生易混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突破方法: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 4、学生易混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突破方法: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逐步建立起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并把握了学习生物学的方法。本单元“植物的生活”知识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拓展能力;本单元的文字表述亲切、优美、生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精选了大量的清晰、美观的图片和富有时代感的素材资料,让学生直接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丽。因此,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真正体味生命科学的魅力。三、单元学习目标生命观念 获得植物的生活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能够应用生命观念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能够应用生命观念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际问题。探究实践 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思维 尊重事实证据,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问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态度责任 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不盲从他人,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理性审视,尊重他人的观点;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立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四、单元学习评价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很好 一般 不好知识评价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植株的生长 幼根的生长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开花和结果 花的基本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过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过程、本质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重的作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考核方式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下列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葫芦藓的叶中具有叶脉 B.满江红的根、茎、叶都有输导组织 C.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 种子的结构——P86 2.题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B ) A.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单子叶植物 B.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被子植物 C.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双子叶植物 D.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蕨类植物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如图为玉米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措误的是( A ) A.一个玉米粒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 B.A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C.①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5]胚乳 D.①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4 幼根的生长——P101 1.题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大,被称为农业生产“三要素的无机盐是( D ) A.锌、氨、钾 B.钙、氮、碳 C.硼、磷、钾 D.氮、磷、钾 花的基本结构——P107 2.题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5.如图为被子植物菜豆的一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种子萌发时,需要吸收水分 B.①一→②过程所需要的有机物由胚乳提供 C.④时期会进行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 D.⑤中有多粒菜豆是因为子房中有多个胚珠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P114 1.题 植物的蒸腾作用——P114 3.题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下列有关植物参与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通过根吸收水分 B.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 C.通过气孔散失水分D.通过筛管运输水分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P120 1.题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作用——4.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提供有机物 B.引起地球温室效应 C.防止水土流失 D.净化空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过程——P126 2.题 呼吸作用的过程、本质——如图的反应式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a、b两项生理活动,对该表达式的叙述措误的是( C ) A.过程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b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 C.a、b过程总是同时进行 D.b过程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重的作用——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B.只有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植物和动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其他生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没有影响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烟台四季分明,夏季较为炎热,冬季较为寒冷,植被类型主要是( A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被称为地球之肾 B.森林为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D.在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但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少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五、单元教学实施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作用?该如何保护植被?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72--77页内容,解答预设问题,概述藻类、苔癣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及与人类的关系。认同藻类、苔癣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种子的结构和分类有哪些?课前收集一些植物的种子。探究种子的结构,认真阅读学习课本P80-81,对比观察玉米和大豆种子,画出所观察的结构。说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是?认真阅读P82-83,简单概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描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举出生活中见到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例子。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是?1.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每个罐头瓶中均放有相同的干燥种子10粒,并提供相应的环境条件。 2.观看视频,直观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1.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 2.画概念图概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1.自主阅读课本97—98页,解答相关问题。 2.观看视频,直观理解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1.知道幼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 2.概述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的?1.课前收集一些花朵带来教室观察(尽量大朵,方便观察)。 2.观看课件动画及视频,直观理解植物的传粉和受精。 3.阅读课本106页,结合视频演示,理解植物从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1.观察花朵,能画出花的基本结构。 2.知道传粉和受精过程。 3. 概述花是怎么样形成果实的。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1.复习回顾“根尖的结构”所学的知识内容。 2.课堂活动演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3.演示蒸腾作用实验,分析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4.阅读教材第110-111页的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学习叶片的结构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5.阅读两则资料,了解蒸薦作用的意义和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1.概述根尖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 2.说明水分通过导管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过程。 3.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如何进行有机物的制造者?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自主阅读课本118一119页,解答相关问题。 3.观看资料或视频,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作用。1.通过实验探究,说出绿色植物是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及产物。 2.举例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实质是什么?1.阅读“想一想,议一议”,思考海尔蒙特实验提出的问题。 2.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3.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4.观看光合作用示意图,结合动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5.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里的变化。 6.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7.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中消耗氧气。1. 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合作用原理。 2.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绿色植物是怎样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阅读教材129-130页,并回答问题,通过实例了解绿色植物是怎祥维持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 氧平衡中的作用我国植被的类型和面临的问题有哪些?1.阅读教材132-133页,并回音问题,了解植被的概念和类型。 2.阅读教材第134页的内容,结合材料,解答问题。 3.参加设计绿化校园的活动。1、知道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 2.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认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基本类群,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获得关于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基础知识。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和重要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了解本单元知识在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4、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不同植物类群的图片、种子结构图片、种子萌发、植株生长、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画或视频 实验室资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实验装置。 生活资源:植物种子、花朵等。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单元教学 结构图课时课型 分配 第四单元 植物的生活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 新授课第二节 种子植物 2 新授课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2 新授课第四节 植株的生长 2 新授课第五节 开花和结果 2 新授课第七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 新授课第八节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2 新授课第九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 新授课第十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 新授课第十一节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 新授课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收集和交流校园内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相关资料,以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为主题进行汇报,体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种子植物 收集和交流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的相关资料,自拟题目,进行汇报展示。种子的萌发 请结合“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的实验,设计并实施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的实验。植株的生长 活动:请结合“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相关内容,运用无土栽培技术栽培一种植物并进行展示。开花和结果 活动:栽培一种常见植物,观察其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并进行记录,或制作成画册、短视频。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对比植物的三大作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汇报展示。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制作专题报:搜集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对碳中和的重要贡献”的资料,制作成专题海报,进行展览。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科学史为主题进行分享。(参考科学史: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英格豪斯的植物净化空气实验;萨克斯的叶片遮光实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调查活动: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活动:构思“绿化校园的设计” 活动,在全校推广并搜集创意。课题名称 种子的萌发(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被子植物的一生虽然从受精卵的发育开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能直观感受到的是“种子的萌发”,同时在上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种子结构的内容,因此在本章所述的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把“种子的萌发”作为了开篇: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接着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然后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与探究种子的发芽率。 2、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知识方面的要求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本节课的实验是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是《课程标准》的另一个要求,课下的体验能让学生直接感知被子植物的一生,既有利于学生对整章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对“种子萌发的过程”介绍比较简要,仅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简要介绍了种子萌发的过程。教材安排的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更好地掌握种子的自身条件对于它是否能够萌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可引导学生了解抽样检测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难点: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学情分析 关于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的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过,有的观察过,学生一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温度、阳光等条件,但是存在一定的认识错误。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给予指导纠正。初中生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因而本课充分利用学生的体验教学,体验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科学思维: 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责任态度: 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2 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能力 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渗透科学方法探究,明确随机取样及样本的数量等。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爱护植物的情感。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设计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第二课时。关于种子萌发的过程,可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简要介绍。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取样、取样的数量及种子提供什么样的萌发条件是本探究实验的关键。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有哪些,温故而知新。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图,提问: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顾上个课时的内容,并回答。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种子的胚仍然有生命力,且未处于休眠状态。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上个课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不仅巩固重点,而且能结合本课时内容,引出“种子萌发的过程”的主题。新知探究 种子萌发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萌发的绿豆,回答问题。 1)先长出胚根还是胚芽? 2)胚根、胚芽和胚轴分别演变成什么器官? 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组织学生观看。引导学生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提问:"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菜豆和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在哪个结构中。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分析: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 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 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学生课前观察绿豆的种子萌发过程,并记录。 学生思考问题,并讨论。 学生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总结其过程。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①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②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③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④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①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②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③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学生品尝并谈感受: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观察种子萌发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的是哪一部分,可为下一节“植株的生长”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和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通过引导学生品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的活动,锻炼了学生依据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如何判断种子是否都能萌发?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发芽率来确定种子是否适宜播种。 阅读课本92页探究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一位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测发芽率时,他能把整袋种子都用上吗?如果不能,应当怎么办? 播放视频: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为了避免浪费,用四五粒种子测一下可以吗? 2.你认为应该尽量挑选个大饱满的种子吗? 总结抽样检测的注意点:样本要大小适中;要随机取样。 提问:取样的方法清楚了,那么如何测定发芽率呢?具体操作过程应该注意什么?应当给种子提供怎样的环境条件? 进一步提问:种子发芽率如何计算?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只测定一次是否合适?为什么?应如何测定? 总结: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其实是检测种子本身是否能够萌发,应该给予适宜的外部条件。在农业生产中,一般种子的发芽率达到90%以上就可以播种了。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92页内容,得出测种子发芽率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即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能反映总体的情况。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1.不可以。因为样本量太少,偶然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 2.不应该,如果选个大饱满的种子来检测,发芽率一般会较高;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随机取样。 学生思考,尝试回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学生根据教材与经验,尝试回答:发芽率=×100%。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只测定一次不合适,因为测量一次偶然性大,会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为避免这种情况,一般再重复测定2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通过阅读材料找出答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对“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一实验进行分析、思考,从而不知不觉中了解抽样检测的注意点有哪些。 了解取样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对测定发芽率的过程进行思考,并就计算方法进行提问,学生回答过程便是对新知的理解、梳理过程。 本实验采取实验结合数据分析,且渗透科学方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弄清楚随机取样方法和样本数量的问题。学以致用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要保存种子,不让其萌发,需要控制哪些环境条件? 3、根据课本练习3表中数据回答,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1、绿豆芽是种子的胚根发育成的幼根。 2、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保持环境干燥、密闭或者通入氮气等方法保存种子。 3、蚕豆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条件无关,烟草种子在有光的条件下萌发,苋菜种子在无光的条件下萌发。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包括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等。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种子萌发的过程。作业设计 在家里尝试种植一种常见植物,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板书设计(共24张PPT)第三单元 第二章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第二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2.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3.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温故知新回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是什么?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种子的胚仍然有生命力,且未处于休眠状态。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新知导入玉米种子萌发过程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新知讲解一、种子萌发的过程思考:1、先长出胚根还是胚芽?2、胚根、胚芽和胚轴分别演变成什么器官?新知讲解观看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新知讲解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种子吸收水分子叶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叶茎胚芽发育而成新知讲解玉米种子萌发过程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种子吸收水分后,体积胀大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过子叶提供给胚根、胚轴、胚芽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并伸出地面,长出幼苗新知讲解种子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根胚根发育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芽茎和叶发育发育萌发时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会越来越少萌发时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种子本身,与土壤是否贫瘠或肥沃无关种子的萌发过程: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一位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测发芽率时,他能把整袋种子都用上吗?如果不能,应当怎么办? 抽样检测: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能反映总体的情况。新知讲解视频: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新知讲解 1.为了避免浪费,用四五粒种子测一下可以吗? 2.你认为应该尽量挑选个大饱满的种子吗? 不可以。因为样本量太少,偶然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 3.应当给种子提供怎样的环境条件? 不应该。如果选个大饱满的种子来检测,发芽率一般会较高;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随机取样。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新知讲解 1)从待测的种子中随机抽取100粒种子。 2)在培养皿中,铺2~4层滤纸或纱布,加入适量的水,使滤纸或纱布_______,然后_______地摆上100粒种子,将培养皿置于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中。湿润均匀新知讲解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萌发的种子数3)注意使培养皿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的现象。4)每天观察一次,记录萌发的种子数,连续观察七天左右。新知讲解几种常见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小麦 棉 水稻 玉米 菜豆12~20 ℃ 20~30 ℃ 25~35 ℃ 30~35 ℃ 20~25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种子发芽率的计算公式:发芽率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只测定一次是否合适?为什么?应如何测定?不合适。因为测量一次偶然性大,会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为避免这种情况,一般再重复测定2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100%新知讲解新知讲解三、学以致用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Synergistically,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观察与讨论绿豆芽是种子的胚根发育成的幼根。新知讲解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Synergistically,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2)要保存种子,不让其萌发,需要控制哪些环境条件?观察与讨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保持环境干燥、密闭或者通入氮气等方法保存种子。新知讲解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Synergistically,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3)根据练习3表中数据回答,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什么关系?观察与讨论蚕豆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条件无关,烟草种子在有光的条件下萌发,苋菜种子在无光的条件下萌发。蚕豆种子 烟草种子 苋菜种子见光 97.1% 98.5% 1.8%不见光 96.8% 2.4% 96.6%课堂练习1. 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A.胚根B.胚乳C.胚芽D.子叶A课堂练习2.如图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⑤组成大豆种子的胚B.只要外界条件适宜,种子就能萌发C.大豆根尖的成熟区是吸收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⑥⑦组成的结构是由子房壁发育来的C课堂练习3.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 )A.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为样本B.为了避免浪费只需取3-5粒种子为测定样本C.重复测定2-3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D.为了使测定结果准确至少要取 10000 粒种子为样本C课堂总结萌发的过程吸水→胚根发育→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测定发芽率发芽率 =供检测的种子数发芽的种子数× 100%抽样检测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生物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分课时教案3.2.1种子的萌发(第二课时).docx 分课时教案3.2.1种子的萌发(第二课时).pptx